首页

林清玄散文艺术特色(锦集9篇)

散文 |

时间:

2023-10-25

|

推荐访问

【www.xxdsxmt.com--散文】

第1篇: 林清玄散文艺术特色

林清玄散文艺术特色

综观林清玄的散文,清新流畅,表现了浪漫、至真至善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融为一体,贯穿在散文创作中,自成一格。凭借自己深厚的佛理修养,感慨人生,关爱生命。正是这种佛学色彩和入世情怀的巧妙结合,使其散文呈现出独具的艺术特色。

第一,散文恬淡自然,蕴涵佛理。林清玄散文艺术风格中最为醒目的创造性贡献是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引进到散文艺术中来了,恬淡自然和蕴涵佛理是他的散文的最大特色,开创了乡土散文的一个较为大气的气象。林清玄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宏观把握世界和时代的整体性审美立场。这种是入世视角和方式、方法上总体性改变,是林清玄凭着他的直感理性探摸到了时代本质的心脏地区和中枢神经;他把台湾社会转型以后,人性的普遍失落造成的精神危机,比之为“洗碗水社会”。其次,林清玄的整体性立场充满了宏观和微观、内容和形式、瞬间和永恒等诸多范畴。他非常热爱自己的乡土,他将台湾岛在地图上的形状比之为“红心番薯”,这个整体性的意象是极富象征意蕴的。再次,任何一个民族或地域乡土散文的文化价值,归根结蒂是在于它的文化意蕴。林清玄作为一名优秀的散文作家,不仅在台湾地区的散文发展史上拥有不可或缺的一个席位,而且也是以其艺术个性著称的佼佼者之一。他提升和扩大了散文创作的文化意蕴,别开散文艺术的新生面。他擅长将眼前的事物与记忆中的景物,现实的场景与历史上的事件文物,用散文的笔法和诗的境界加以融汇,流展万里而又萦回婉转。

林清玄写出了《佛鼓》《光之四书》《黄昏菩提》等艺术中最光华篇章。在《箩筐》中写道:“如果说大地是一张摊开的稿纸,农民正是蘸着血泪在上面写着伟大的诗篇;播种的时候是逗点,耕耘的时候是顿号,收成的箩筐正像诗篇的最后圈上一个饱满的句点。”无论内容还是语言都充满诗意的美。读林清玄的散文,就好像邂逅了一位精神牧师,只三言两语的点拨,心中的“结”也随之而解。林清玄《以寻死的心活着》中,“挫折与苦难是生命必然的悲情”,可是“落花飞舞之后,春天的新芽就要抽出!蜡烛烧尽的时候,黎明的天光就要掀起!春蚕吐丝自缚的终极,是一只蛾的重生!”语言优美,比喻生动,无须论理而人心已服。在《清净之莲》中,林清玄以佛家的眼界和道德情怀去追求对日常事物的超越性领悟,以散文方式表达了自我的生命哲学和生存价值,体现了古典式的生命存在的智慧。他将池塘里的睡莲升华为超现实的审美意象,作为一种空灵的审美对象和虚幻的价值主体而存在。借助这个审美意象,展开了自我的诗性智慧和直觉想象,文中蕴含了在人间寻求智慈最要紧的是使自己有柔软的心,唯其柔软,才能教感、包客、精致和超拔自我。这显露林清玄散文独特的艺术风韵。林清玄曾说:“要向内探索,向外追寻。”这就昭示了外向诗意化表现和内向哲理化沉思相统一的创作取向。

第二,散文的人道主义关怀。林清玄散文有佛学成分,有儒道成分,也有近现代的人道主义成分。他散文的基本精神都是人文的,体现了佛家与儒家、墨家、道家的人道主义。他的佛学散文基本上是对佛法作了合乎人本的俗解,文中展示的清欢境界明显带有道家风范。林清玄从佛教文化中发掘合乎人道主义的内容,为人文精神这一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作了富有东方特色的诠释。佛家与儒家、墨家、道家以及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都有一定程度的吻合。林清玄散文正是体现了这多种思想的交融,并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倾斜。

20世纪80年代中期,林清玄散文的佛学意味渐渐浓厚,贯穿林氏散文的基本精神都是人道主义。林清玄散文的人文精神首先表现为对人的七情六欲的肯定。他早年对爱情的颂扬是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在《暖暖的歌》中宣称:“理智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感情才是人生的全部,要提到真实的人生,情爱是绝对免不了的,它活在人中,人活在情爱里。”他认为“逃情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更勇敢地去爱,因为情可以病,也可以治病;假如看遍了天下足胫,浣纱女再国色天香也无可奈何了。”在《温一壶月光下酒》和《素民烧》都具有“鲜明的人间指向性”。从林清玄的佛学散文来看,他对佛家的“平等一、慈悲一”的理念演绎较多,经过他的"诠释就成了人文的而不是宗教的了。他的散文随处可见其对人类的关爱。如《星落尼罗河》中就对穷苦埃及人充满了悲悯的情怀。

第三,独特的口语化语言。林清玄的佛理散文吸引读者的地方就是语言,他没有刻意去运用某种修辞方法,而是以通俗易懂的口头化语言来进行中国式的浅吟。有时运用方言来增加语言的韵味,其语言平实朴素,直奔主题。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语言朴素,亲切自然。《有生命力的所在》开篇直接口语式叙述:“南部的朋友来台北过暑假,我带他去看台北两处非常有生命力的地方。接着,我带朋友到忠孝东路去逛地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忠孝东路两边的人行道,每到百货公司打烊之后,就形成一个市集,从延吉街开始一直排到复兴南路,全部都是铺在地上的地摊。”这些可以反射出作者生活历经沧桑,是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返璞归真。林清玄许多散文以自由的方式进行叙述,或阐释,或描写,可逻辑推理,可引经据典,把多样的语言形式自由地组合在一起,熔于一炉。他把自己身上与众不同的幽默、真诚及机智都倾注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让读者在审智和审美之间穿梭来往,有审美的快意。他的散文就如水流一样,既可奔放率性,也可随物赋形,在自然低调方面,散文与水二者之间是相通的。林清玄把散文写到如此境界,可谓参悟到散文自由的玄机。

第四,禅语的清新和幽默。禅门的教化纵横上下,像春风甘霖一样滋润万物,既威严又至为幽默。学禅要有幽默感,只有在幽默里,禅才能那么活泼,那么锐利。林清玄妙语连珠,语言风趣幽默,在慢条斯理的述说中就透出了禅语的浅淡清香,就像莲花一样。如“最美的人和最美的花一样,很少有人能看见,欣赏。但是不管这世界如何对待,只要吐出自己胸中的香气,也就够了。”(《拈花菩提》)再如,林清玄能够把去年的月光温到今年下酒:“春天的时候可以面对游园怒放的杜鹃花饮五加皮;夏天的时候,在满树狂花中痛饮啤酒;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冬季时节则面对篱笆间的各色花,用腊梅温一壶大曲。”(《温一壶月光下酒》)他对夫妻生活的诠释生动有趣,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在《鸳鸯香炉》中用“鸳鸯”比喻夫妻 “鸳”的上面是“怨”,“鸯”的上面是“央”;“怨”是又恨又叹的意思,有许多抱怨的时刻。而“央”是求的意思,有许多互相需要和依赖的时刻。《煮雪》中有这样的字句: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来听,别的东西也可以留下,我们可以用一个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装起来,等桂花谢了,秋天过去,再打开瓶盖,细细品尝。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甚慰,这其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趣。由此可见,林清玄的散文充满浪漫、充满风趣和充满性灵。

第2篇: 林清玄散文艺术特色

林清玄散文特色赏析

林清玄的文字是值得去捧一盏清茶细细品味的。他是台湾当代重要的新生代散文家,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

一、由此及彼,声东击西

林清玄的散文,一般从比较细小的事物切入,娓娓而谈,体贴人生,关注人事;用细微的禅理智慧,唤醒每个人内心的觉悟。他非常善于运用隐喻性符号,大多选择具体的人、事、物,“构成一种隐喻情境”,引发主体通过想象和情感体验,巧妙地将言外之意传达出来,水到渠成而又妙不可言。

比如在《可以预约的雪》中,可以预约的不是雪,而是如雪一样的菅芒花,然而文章真正谈的又不是菅芒花,而是现实人生。

冬天的雪可以预约,秋天的菅芒花可以预约,然而人生却是无法预约的。两年间的物是人非,朋友和自己的人生遭遇,无不告诉我们人生中的“常与变”,正是这些偶然的因素,导致我们的人生难以预约。

我们习惯于生活的安逸不变,向往着生命的“常”;但生命的“变”却无时不在地侵扰着我们,生活并不按人的意愿前进,人就陷入了困局,这几乎就是人的宿命。为了摆脱这种宿命,林清玄强调:对“常”,要有祝福之念;对“变”,要有宽容之心,不悔不忧,无怨无尤。这样一来,由花及人,人与花交相辉映;可预约与不可预约,对应着人生中的“常和变”;未来预约的理想,对应着现实里的遭遇;前文的伤感,对应着后文释然之后的乐观。整个文章逻辑清晰,针脚绵密。完成了林清玄式文章的出其不意,指东打西。

此类文章常常曲径通幽,匠心独运,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

[原文]

可以预约的雪

文林清玄

(1)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

(2)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

(3)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

(4)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

(5)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

(6)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

(7)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

(8)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

(9)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10)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45岁有了第二个孩子。

(11)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即使是最无感冷漠的心,也不可能在两年里没有哭笑和波涛呀!

(12)在我们的生命里,到底变是正常的,或者不变是正常的?

(13)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即使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季节在流变的。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14)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青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这是对于生命“常”的向往,但是在岁月的拖磨,我们逐渐地看见隐藏在“常”的面具中,那闪烁不定的“变”的眼睛。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随**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15)我们可以预约明年秋天山上的菅芒花开,但我们怎能预约菅芒花开时,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变化呢?

(16)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17)在我们的生命旅途,都曾有过开同学会的经验,也曾有过与十年二十年不见的朋友不期而遇的经验,当我们在两相凝望之时常会大为震惊,那是因为变化之大往往超过我们的预期。我每次在开同学会或与旧友重逢之后,心总会陷入一种可畏惧的茫然,我畏惧于生之流变巨大,也茫然于人之渺小无奈。

(18)思绪随着茫然跌落,想着:如果能回到三十年前多好,生命没有考验,情爱没有**,生活没有苦难,婚姻没有折磨,只有欢笑、狂歌、顾盼、舞踊。

(19)可是我也随之转念,真能回到三十年前,又走过三十年,不也是一样的变化,一样的苦难吗?除非我们让时空停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20)深深去认识生命里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忧,对别人因素的变化无怨无忧,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21)当然,因缘的“常”不见得是好的,因缘的“变”也不全是坏的,春日温暖的风使野百合绽放,秋天萧飒的风使菅芒花展颜,同是时空流变中美丽的定影、动人的停格,只看站在山头的人能不能全心投入,懂不懂得欣赏了。 (22)在岁月,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在人生,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我总相信,在更深更广处,我们一定要维持着美好的心、欣赏的心,就像是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菅芒花,永远保持着预约的希望。

(23)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记忆美丽相叠,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二、巧用意象,意在象外

美国著名诗人庞德认为:“真正的天才是处于这样一种幸福的关系之中,他能够把某一概念转变成审美的意象,并把审美的意象准确地表现出来。”林清玄就是这样一位擅于创造散文意象的天才艺术家。

在世俗的生活中,宇宙、天堂、永恒、无限、神圣、天使……都是那么遥远,可是当一个人深深融入一粒沙、一朵花、一只百灵鸟,也就进入了生之秘境。如果一个人内心的爱还不够充满,但只要有一点关怀、一点善意、一点温柔,试着把那一点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内心的情感也会因为清晰而深刻,因深刻而充沛了。

林清玄的散文,就常常借助“花、水、佛”三大意象,来透视其心灵深处开启的精神之花,融合了他对禅理与现实人生的思考。

比如他以水的包容万物来比喻母爱的伟大。

“妈妈是最怕下雨了,她爱叮咛我撑伞,我瞒着她将伞丢在家里,跑到澳畔去玩水,看一条水涨成一片水,我们舞成许多水花。回家又喜欢撒谎,说是忘了带,说是出来时刚好没有下雨,甚至抱怨那把纸伞已经那么破旧了,因此屁股上常是一片红云。每下雨被淋到,就想到那把破旧的油纸伞,在没有人通知撑伞时,才深切觉得妈妈的爱。”

童年无知,偏偏要和母亲对着干,瞒着母亲丢掉伞,然后冒雨疯,母亲则反复叮嘱,母爱的宽容博大,孩子的顽皮粗疏,经过作家的细心点染,跃然纸上。水与母亲都是生命的母体,母爱像水一样泽惠人间,深沉,绵远,永无止尽。

在《心田里的百合花开》中,作者这样写到: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努力,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这就是野百合的信念。

但这仅仅是野百合的信念吗?如果仅仅是百合花的信念,那么,这个信念与我们何干呢?其实,百合花这里明显是一种意象。百合谷所处的环境,就是艰辛社会的缩影,花开,就是生命的打开和绽放。野百合的遭遇充满着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就是“以花来证明”。

野百合是我们整个人类的隐喻,在生命的某个阶段,我们每个人本质上都是野百合,但只要有一颗开花的心,经历艰难生长的丛林法则,刻苦磨练的生命法则,我们才能认识自我,看清自我,坚定自我,才能一花独放,以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原文]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文/林清玄

(1)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2)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3)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4)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5)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6)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7)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三、佛光普洒,精神高贵

林清玄是佛门弟子,禅理是林清玄散文的“精神家园”。但林清玄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禅理作为一种背景,一种价值底座,以宗教的平和之心,来看待俗世生活中的精神惨淡和颓废,并且用源源不绝的生命之泉来净化我们的心灵。

林清玄说:“禅不是要离开生活,而是为了醒着生活。”出家并不等于“出世”,而是为了更好地“入世”。而要入世,而要醒着生活,就必须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用乐观的态度包容人生所遭遇的一切困难和挫折。

面对纷纭的大千世界,唯有冷静处之,内心超脱,才能真正把握社会的底蕴。林清玄说:“我常常想,浩如瀚海的佛教经典,其实是在讲心灵的种种尘垢和种种磨洗的方法,它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恢复人的本心里明澈朗照的功能,磨洗成一面镜子,使对人生宇宙的真理能了了分明。”

正因为如此,林清玄写的是人世间最常见的事物,却从中摸索到智慧的光芒;他不将自己局限于佛家教义的程序,严格清修,脱离俗世,而是将自己放到情这个海洋中,去磨练自己,启迪旁人。 《心中的天鹅》中,林清玄借助天鹅不会飞为由头,探究天鹅失去飞翔功能的三大原因。欧洲中世纪的贵族豢养了天鹅,使得天鹅成为了贵族的玩物。

“把天鹅双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天鹅失去平衡,不能飞翔;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缩短池塘的距离,使天鹅失去起跑线,飞不起来。”

天鹅乃是鸿鹄,有远大志向振翅高飞的鸿鹄,现在沦落到连燕雀也不如了,岂不悲哉?

作者由此联想到心中的天鹅,思想的天鹅。

尽管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只天鹅,但是许多人受到欲望的捆绑,或在生活中被剪去飞行的壮志,或由于起飞的湖泊太小,久而久之,就失去思想和创造的能力,失去了翱翔天空的自由。

空阔透天,

鸟飞如鸟。

水清澈地,

鱼行似鱼。

这种禅理充满着机智,鸟飞得像鸟,有鸟的尊严;鱼游得像鱼,有鱼的尊严;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严,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如果万物都遵循这自然的规律,道法自然,自然而然,那该是多美的一种景象啊。玛拉沁夫在《哲理的探索》一文中说:“近些年来,我在探索这样一条路子,即以抒情的笔调,在宛如漫不经心的叙事中,浸透出一番使人发思的哲理来。抒情地叙述的目的是引出发人深思的哲理。”林清玄的散文创作,也当作如此论。

任何时候,对于林清玄的散文,只需一眼,就会拂去久落的风尘。而当我们细细品味,自然可以获得诸多写作上的启明。

[原文]

心中的天鹅

文/林清玄

(1)与孩子读童话故事“丑小鸭”,才知道天鹅是会飞的,而且是候鸟,可以飞越半个地球。

(2)“那,现在的天鹅怎么不会飞呢?”孩子问我。

(3)我跑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饲养天鹅的方法》,才知道事实的真相。

(4)欧洲中古世纪的贵族,因为喜欢天鹅的姿态,认为天鹅是鸟类中的贵族,于是就想把天鹅养在自己的庄园,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品位。

(5)于是,他们捉到天鹅以后,用三个方法来使天鹅不能飞翔。

(6)一是把天鹅双翼的羽毛剪掉一边,使天鹅失去平衡,不能飞翔。

(7)二是绑住天鹅的翅膀,使它无法张开翅膀而不能起飞。

(8)三是由于天鹅起飞需要很大的湖泊起跑,如果缩短池塘的距离,天鹅失去起跑线,就飞不起来了。

(9)前面的两种方法过于残忍,又会伤害天鹅优美的姿态,所以就普遍的使用第三种方法,久而久之,天鹅就失去起飞的能力,甚至忘记自己也会飞翔了。那些能飞越大山大海的天鹅就成为贵族的宠物了。

(10)有一次,我到瑞士旅行,在卢桑的湖里,看到一大群的天鹅,游到木桥边向游客乞讨食物,使我的心中充满感慨,这些在湖边乞食的天鹅,可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会自由地飞翔吗?

(11)古书里说:“燕雀安知鸿鸽之志?”意思是说:“像燕子麻雀这种小鸟,怎么能了解天鹅飞行的壮志呢?”这句话成为一种讽刺,因为燕子和麻雀依然在天空飞翔,天鹅却由于人类的私心,变成不能飞翔的鸟了。

(12)我一直深信人的心里也有一只天鹅,可以任思想和创造力无边地飞翔,许多人受到欲望的捆绑,或在生活中被剪去飞行的壮志,或由于起飞的湖泊太小,久而久之,失去思想和创造的能力,也就失去自由和天空的心了。

(13)自由地飞翔于天空,乃是一只鸟的天赋,不管是天鹅、孔雀或燕子、麻雀。

(14)拥有思想的自由和无边的创造力,乃是一个人灵性的天赋,不管圣人或者凡夫俗子,可惜许多人被情欲所催迫,失去了灵台的清明了。

(15)我想到日本的禅宗之祖道元禅师曾写过一道悟道诗:

空阔透天,

鸟飞如鸟。

水清澈地,

鱼行似鱼。

(16)天空多么开阔透明呀!鸟飞得像鸟一样。水是多么清澈见底呀!鱼游得像鱼一样。这看来简单的世界,其实隐藏着多么幸福的禅心呀!

(17)鸟飞得像鸟,有鸟的尊严;鱼游得像鱼,有鱼的尊严;人活得像人,有人的尊严,这是文明世界最基本的格局了。

(18)我喜欢天鹅那优美的线条和仪态,但我不希望天鹅是被养在池塘,我希望天鹅能张开翅膀,从我们的头上飞过,使我们可以望向广大的天空。

(19)古代的中国人认为看到天鹅从远方飞来(有鸿鹄飞至),生命里必然有好事发生,现代的人已经没有这种好事了!

第3篇: 林清玄散文艺术特色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特色

在梁实秋的散文中,有相当数量是描摹社会世相的,其中不乏针砭时弊之作。这表明他对于自己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不满意之处颇多。不过从作品的内容来看,他并没有改变社会制度的想法,他只是希望这个社会能不断地有所改良。

他最看不惯的是官场。在《握手》中,他描写了种种握手的场面,其中给人印象尤深的是,他以厌恶的情绪描绘了那种“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握手的姿态:这种人“常常挺着胸膛,伸出一只巨灵之掌,两眼望青天”,即使你主动伸出手,“他的手仍是直僵的伸着,他并不握,他等着你来握”,让人没趣。凡官场人物的形形色色,梁实秋历来憎恶有加,对那种自称“公仆”者流,借握手这样一个小题目,他也毫不客气地奚落一通。在《脸谱》中,他称做官的人是“误人仕途”。并说这种人的脸是“卷帘”脸:“外面摆着一副面孔,在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另露出一副面孔。”这种人对下司道貌岸然,往往面无表情,“使你无从观色,莫测高深”,有时他却把“脸拉得驴般长,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几尺”;可是“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立刻缩短,再往瘪里一缩,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他挖苦说,这种善变的脸是官场上傲下媚上的必备工具。社会环境污浊,官场犹然。从梁实秋对官场人物握手姿势和脸面善变的描写中,读者对仕途中人际关系的冷漠、虚伪,恐怕都会产生一种反感的情绪。

《送礼》描述的是梁实秋在台北亲历过的一件事:政府机关某局的梁先生与他住在同一条街上,送礼者只知其姓不知其名,于是屡屡把本欲送至彼“梁寓”之礼品误送达此“梁寓”。被诘问时,他说“我们行里的事要不是梁先生在局里替我们做主,那是不得了的。”原来这里在台湾社会很普通的贿赂事例中的`一桩。作者揶揄道:“猪喂肥了没有不宰的。”剔肤见骨地揭露了送礼者右着不可告人的图谋。这篇小品,作者是从原始人狩猎归来将猎物分赠众人起笔的,那时的赠礼者与收受者,双方都十分光明磊落.与当今的贿赂者的鬼鬼祟祟、心怀鬼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借这样的对比来否定“人心不古”的当今世风。

梁实秋对时弊的针砭从社会的方方面面切入,而且每每漾出新意,由于得体而幽默,人们读之,不觉会时而会心地一笑,乃至忍俊不禁。他的幽默常常包含着讽刺。不过,即使是讽刺,在针对一般世风时,在态度上也与针对官场的那些篇章有所不同。官场太污浊,离他所希望的“好政府”相去太远,他时常投去蔑视的一瞥,用语也不免刻薄;而在对其他世相进行针砭时,总是比较委婉、温和,表现出一种绅士之风。

在《汽车》中,他对势利的世风多有嘲讪,对那种以是否拥有汽车来划分等级的社会现象他很不以为然。在讲到了许多女子以对方是否拥有汽车作为择偶的基本条件时,他写道:“为了汽车而牺牲其他条件,也是值得的交易。……至于婚姻的对方是怎样的一块材料,那是次要的事,一个丈夫顶多重到二百磅,一辆汽车可以重到一吨,小疵大醇,轻重若判。”出语谐趣,分明有弦外之音。对那些在婚姻条件问题上本末倒置的女子,是善意的告诫。《谦让》从宴会上的让座之风写起,宾客们每遇到这种场合就谁也不肯坐首席,以示谦让;接着他调转笔头去写长途公共汽车站,在那里,只见人们“杀进杀出”,如果售票处没有木栅栏,秩序就不堪设想。在强烈的对比中,梁实秋说他有所“发现”:人们是以自己的利益为准绳来确定是否谦让的。出席宴会,坐在末席上其实“也并不因此少吃一嘴”,不妨谦让;而长途汽车站上的情形就不同了,一谦让就没有好座位甚至无座位了。那种人们习以为常、实际上带有虚伪性质的“谦让”一经他道破,确有点振聋发聩。幽默的行文中,蕴涵着他对建立真正谦让美德的社会文明的期盼。《钟》因有感于台北市政府“重阳敬老”赠送每位年老市民“时钟一具”遭到诸多非议而作。非议者的理由是“钟”与“终”同音。而市政府并不以科学道理进行疏导,却可笑地否认它是“钟”,改以“计时器”名之。这触发作者想起了种种弥漫于社会的迷信现象并委婉地加以嘲讽:如有人不许孩子在麻将桌旁读书(“书”与“输”同音),虽然读书是好事;又说起有位熟人家道富有,门上贴“一个特大号的倒挂着的福字”(“倒”与“到”同音),不想时过不久,“这位福人驾鹤而去了!”文中还举出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实例,辅以幽默的评说,妙趣横生。作者对迷信风气的针砭,尽包孕于娓娓道来的叙述中了,读者是不难领悟到的。

第4篇: 林清玄散文艺术特色

席慕容的散文《有一首歌》、《槭树下的家》《主妇生涯》《写给幸福》,《无边的回忆》《谜题》等

席慕容散文的语言给人一种纯朴的美感。

一朴实。散文中展现的都是生活的真实世界。所描写的也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有那双温暖的外婆曾洗过的鞋,“外婆每次上山,总会替我把鞋洗干净晒好,…..我常常会在穿上鞋时,觉得有一股温暖舒适的感觉,….”有那条梦中故乡的河流,“发出明畅欢快的声音,条河流开始在我的生命里流动了起来”,有家里养的小猫,“猫大概也知道它主人的心思,所以总是躺在地上撒娇,一直到女孩走近,把它抱起来,它才心满意足,呼噜呼噜地靠在她怀中”还有那不起眼的卢森堡的小黄花 “长长的黄色花朵,像穗子一样的长在树上,在雾里看过去,整棵树就像一把巨型的花束,让人心里觉得好开朗,好快乐,好想也下去摘一把。”有那一颗天真纯朴的心“原来,如果你真的肯把生命放进去,这个世界也绝不会亏待你….所有的色彩和线条都会诚挚地帮你记录下来”等等。“尽管这个世界已经被贪欲和无知搞得面目全非,可是,我仍有权利要求一种原该属于我们的真纯和美丽”在她的散文中,最多的就是描写生活里面的方方面面,她会让静物活跃起来,会让有生命的东西更加灵活。从而朴实的言语就会展现出生活最淳朴最真实的一面。简简单单的言语却饱含了作者最真实的心境。生活中的许多的小事,都会在她笔下被描写的很有质感。清新的语言给人一种美的贴近生活和生命的艺术享受。

二 从生活中发现乐趣。诙谐,富有情趣。

做了母亲的席慕容,婚后几年的时间都没能够单独和丈夫去看场电影,她曾下定决心对孩子说,“下次如果再带你们一起出来玩,妈妈就是猪!”一次好不容易忍心把孩子托给朋友照看,夫妻两跑去花莲,“可是,尽管我们手拉着手,一副潇而洒甜蜜的样子,…..最后还是回到旅店给朋友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草草的结束旅行赶回家。”而下次的旅行还是带孩子一起去了,孩子们就说“妈妈是猪!”主妇的生涯。她除了对生活描写得唯美,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各种有情趣的东西。

三 善于用爱的话语来描绘人生,酿造一个温馨的爱的境界。

对父亲母亲的爱,结婚时候拍的一张照片,发现母亲的头发发白了,“而就在那刹那,我知道我的遗憾是什么了,妈妈,我很想您”对子女们的爱,在她笔下,母爱就是那样的无私的。是纯洁和不分国籍的,是母亲的天性。对故乡的爱。没有见过的故乡,一直萦绕在她心中。种种思国怀乡的情愫,均化成一首歌,她的作品既有悠远清丽的南国秀美,又有豪放粗犷的北国浪漫情怀。对那块拥有茫茫草原的土地的憧憬和热爱“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首歌,我说不出她的名字,也唱不全它的曲调,可是,我知道它在那里,在我心里最深最柔软的一个角落….一首属于流浪者的歌。”对生活的爱,小到生活中的花花草草,都会是她的挚爱一样。“山茶花又开了,那样洁白而美丽,开满了树。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 或者从一只鸟窝感受到家的温暖、扎实和快乐

还有对于爱情,各人在各人的道路上也是不同的,有的心有灵犀,有的机缘错过,令人惋惜。就像{弦的评价那样,他说:“现代人对爱情已经开始怀疑了,席慕容的爱情观似乎给现代人重新建立起信仰。”在她的世界里,爱无处不在。给人营造一个爱的世界。

四 语言发人深省,激励人。

她的散文对于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探索总是发人深省。她会知足常乐。她所坚持的是一种乐观的人生观。积极进取的态度,“生命一定有它的意义的,我们一定不是白白地来一次的。”就算是离别,在她看来,也是有命运的安排道理的,没有离别也就没有相聚时的欢乐。“离别应该永远是被归类到悲愁与苦涩那一类里面去的,可是,如果在离别之后能够得到一种在相聚时无法得到的心情,那么又何妨不微笑的面对这种命运呢?”从生活小事中突然会发出一句深刻的话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喜悦和珍惜之情。“生命中有很多特点的刹那都像一个极短篇,没有起始,没有终结。因此那挑出来的一刹那就比较特别清新而淡远”话语简单明了。但又精炼深刻。会让人觉得生活就是那样。不要做不切实际的奢求。“在真实的人生里,有多少犹疑和挑剔的人呢?……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却没有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浓郁的深情娓娓道来。没有多加什么修饰,但是可以把人们的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道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对于人生的意义又寄托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热切的盼望。在读者心里荡起层层的涟漪。激励人,能够真实的看待世界看待人生。

五 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感染力强。

在花的世界里,多采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花都赋予了生命,除了人之外,便多以花作为对象,或将花朵穿插在字句之中隐含某种象征意义。

“院墙边的那一棵老茉莉今年疯了,一个五月下来,整整开了上千朵花”把茉莉开花说成是疯了。表现出了花开的多而且密。“它们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春天”将花开的姿态展现得极具视觉冲击力,而能够让人从中联想到人生旅行中的各种境地。在她笔下的花花草草,都立刻变得活跃有生命力。在故乡的世界里,有像雪堆像海浪一样的羊群驰骋在打草原上;有像雪一样发白发亮的野马;有像一只清远的笛的故乡的歌;有的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的乡愁。在生命里,人生竟是一场没有规律的阴错阳差”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像是一个极短篇”像是昙花那样,“明明知道无论花开花落都是一场寂寞的演出,却仍然愿意倾尽全力来演好着一生”对于生命的珍惜和深刻的见解,话语简练而细腻。

[席慕蓉散文艺术特色]

第5篇: 林清玄散文艺术特色

林清玄散文艺术特色

林清玄散文艺术风格中最为醒目的创造性贡献是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引进到散文艺术中来了,恬淡自然和蕴涵佛理是他的散文的最大特色,开创了乡土散文的一个较为大气的气象。下面一起来欣赏下!

林清玄散文创作充满了佛理禅趣,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在当代文坛上,以佛学、禅宗为题或者渗透佛教色彩的作品,并不多见。林清玄全面地系统地以佛教作为主导思想进行文学创作,并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他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其作品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综观林清玄的散文,清新流畅,表现了浪漫、至真至善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融为一体,贯穿在散文创作中,自成一格。凭借自己深厚的佛理修养,感慨人生,关爱生命。正是这种佛学色彩和入世情怀的巧妙结合,使其散文呈现出独具的艺术特色。

第一,散文恬淡自然,蕴涵佛理。林清玄散文艺术风格中最为醒目的创造性贡献是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学情怀引进到散文艺术中来了,恬淡自然和蕴涵佛理是他的散文的最大特色,开创了乡土散文的一个较为大气的气象。林清玄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宏观把握世界和时代的整体性审美立场。这种是入世视角和方式、方法上总体性改变,是林清玄凭着他的直感理性探摸到了时代本质的心脏地区和中枢神经;他把台湾社会转型以后,人性的普遍失落造成的精神危机,比之为“洗碗水社会”。其次,林清玄的整体性立场充满了宏观和微观、内容和形式、瞬间和永恒等诸多范畴。他非常热爱自己的乡土,他将台湾岛在地图上的形状比之为“红心番薯”,这个整体性的意象是极富象征意蕴的。再次,任何一个民族或地域乡土散文的文化价值,归根结蒂是在于它的文化意蕴。林清玄作为一名优秀的散文作家,不仅在台湾地区的散文发展史上拥有不可或缺的一个席位,而且也是以其艺术个性著称的佼佼者之一。他提升和扩大了散文创作的文化意蕴,别开散文艺术的新生面。他擅长将眼前的事物与记忆中的景物,现实的场景与历史上的事件文物,用散文的笔法和诗的境界加以融汇,流展万里而又萦回婉转。

林清玄写出了《佛鼓》《光之四书》《黄昏菩提》等艺术中最光华篇章。在《箩筐》中写道:“如果说大地是一张摊开的稿纸,农民正是蘸着血泪在上面写着伟大的诗篇;播种的时候是逗点,耕耘的时候是顿号,收成的箩筐正像诗篇的最后圈上一个饱满的句点。”无论内容还是语言都充满诗意的美。读林清玄的散文,就好像邂逅了一位精神牧师,只三言两语的点拨,心中的“结”也随之而解。林清玄《以寻死的心活着》中,“挫折与苦难是生命必然的悲情”,可是“落花飞舞之后,春天的新芽就要抽出!蜡烛烧尽的时候,黎明的天光就要掀起!春蚕吐丝自缚的终极,是一只蛾的重生!”语言优美,比喻生动,无须论理而人心已服。在《清净之莲》中,林清玄以佛家的眼界和道德情怀去追求对日常事物的超越性领悟,以散文方式表达了自我的生命哲学和生存价值,体现了古典式的生命存在的智慧。他将池塘里的睡莲升华为超现实的审美意象,作为一种空灵的审美对象和虚幻的价值主体而存在。借助这个审美意象,展开了自我的诗性智慧和直觉想象,文中蕴含了在人间寻求智慈最要紧的是使自己有柔软的心,唯其柔软,才能教感、包客、精致和超拔自我。这显露林清玄散文独特的艺术风韵。林清玄曾说:“要向内探索,向外追寻。”这就昭示了外向诗意化表现和内向哲理化沉思相统一的创作取向。

第二,散文的人道主义关怀。林清玄散文有佛学成分,有儒道成分,也有近现代的人道主义成分。他散文的基本精神都是人文的,体现了佛家与儒家、墨家、道家的人道主义。他的佛学散文基本上是对佛法作了合乎人本的俗解,文中展示的清欢境界明显带有道家风范。林清玄从佛教文化中发掘合乎人道主义的内容,为人文精神这一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作了富有东方特色的诠释。佛家与儒家、墨家、道家以及近代以来的人道主义都有一定程度的吻合。林清玄散文正是体现了这多种思想的交融,并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倾斜。

20世纪80年代中期,林清玄散文的佛学意味渐渐浓厚,贯穿林氏散文的基本精神都是人道主义。林清玄散文的人文精神首先表现为对人的七情六欲的肯定。他早年对爱情的颂扬是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在《暖暖的歌》中宣称:“理智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感情才是人生的全部,要提到真实的人生,情爱是绝对免不了的,它活在人中,人活在情爱里。”他认为“逃情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更勇敢地去爱,因为情可以病,也可以治病;假如看遍了天下足胫,浣纱女再国色天香也无可奈何了。”在《温一壶月光下酒》和《素民烧》都具有“鲜明的人间指向性”。从林清玄的佛学散文来看,他对佛家的“平等、慈悲”的理念演绎较多,经过他的诠释就成了人文的而不是宗教的了。他的散文随处可见其对人类的关爱。如《星落尼罗河》中就对穷苦埃及人充满了悲悯的情怀。

第三,独特的口语化语言。林清玄的佛理散文吸引读者的地方就是语言,他没有刻意去运用某种修辞方法,而是以通俗易懂的口头化语言来进行中国式的浅吟。有时运用方言来增加语言的韵味,其语言平实朴素,直奔主题。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语言朴素,亲切自然。《有生命力的所在》开篇直接口语式叙述:“南部的朋友来台北过暑假,我带他去看台北两处非常有生命力的地方。接着,我带朋友到忠孝东路去逛地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忠孝东路两边的人行道,每到百货公司打烊之后,就形成一个市集,从延吉街开始一直排到复兴南路,全部都是铺在地上的地摊。”这些可以反射出作者生活历经沧桑,是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返璞归真。林清玄许多散文以自由的方式进行叙述,或阐释,或描写,可逻辑推理,可引经据典,把多样的语言形式自由地组合在一起,熔于一炉。他把自己身上与众不同的幽默、真诚及机智都倾注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让读者在审智和审美之间穿梭来往,有审美的快意。他的散文就如水流一样,既可奔放率性,也可随物赋形,在自然低调方面,散文与水二者之间是相通的。林清玄把散文写到如此境界,可谓参悟到散文自由的玄机。

第四,禅语的清新和幽默。禅门的教化纵横上下,像春风甘霖一样滋润万物,既威严又至为幽默。学禅要有幽默感,只有在幽默里,禅才能那么活泼,那么锐利。林清玄妙语连珠,语言风趣幽默,在慢条斯理的述说中就透出了禅语的浅淡清香,就像莲花一样。如“最美的人和最美的花一样,很少有人能看见,欣赏。但是不管这世界如何对待,只要吐出自己胸中的香气,也就够了。”(《拈花菩提》)再如,林清玄能够把去年的月光温到今年下酒:“春天的时候可以面对游园怒放的杜鹃花饮五加皮;夏天的时候,在满树狂花中痛饮啤酒;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冬季时节则面对篱笆间的各色花,用腊梅温一壶大曲。”(《温一壶月光下酒》)他对夫妻生活的诠释生动有趣,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在《鸳鸯香炉》中用“鸳鸯”比喻夫妻 “鸳”的上面是“怨”,“鸯”的上面是“央”;“怨”是又恨又叹的意思,有许多抱怨的时刻。而“央”是求的意思,有许多互相需要和依赖的时刻。《煮雪》中有这样的字句: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来听,别的东西也可以留下,我们可以用一个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装起来,等桂花谢了,秋天过去,再打开瓶盖,细细品尝。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甚慰,这其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趣。由此可见,林清玄的散文充满浪漫、充满风趣和充满性灵。

第6篇: 林清玄散文艺术特色

世称唐宋八家,实以韩柳欧苏为最,其他四位,应说是政治家,而非文学家。欧阳修的文风接近柳宗元,他是严格的现实主义者。苏轼宗韩,为文多浮夸嚣张之气,常常是胸中先有一篇大道理,然后归纳成一句警语,在文章开始就亮出来。

欧阳修的文章,常常是从平易近人处出发,从入情入理的具体事物出发,从极平凡的道理出发。及至写到中间,或写到最后,其文章所含蓄的道理,也是惊人不凡的。而留下的印象,比大声喧唱者,尤为深刻。

欧阳修虽也自负,但他并不是天才的作家。他是认真观察,反复思考,融合于心,然后执笔,写成文章,又不厌其烦地推敲修改。他的文章实以力得来,非以才得来。

在文章的最关键处,他常常变换语法,使他的文章和道理,给人留下新鲜深刻的印象。例如《泷冈阡表》里的:“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在外集卷十三,另有一篇《先君墓表》,据说是《泷冈阡表》的初稿,文字很有不同,这一段的原稿文字是:

“夫士有用舍,志之得施与否,不在己。而为仁与孝,不取于人也。”

显然,经过删润的文字,更深刻新颖,更与内容主题合拍。

原稿最后,是一大段四字句韵文,后来删去,改为散文而富于节奏:

“呜呼,为善无不报,而迟速有时,此理之常也。惟我祖考,积善成德,宜享其隆。虽不克有于其躬,而赐爵受封,显荣褒大,实有三朝之锡命。”

结尾,列自己封爵全衔,以尊荣其父母。从此可见,欧阳修修改文章,是剪去蔓弱使主题思想更突出。此文只记父母的身教言教,表彰先人遗德,丝毫不及他事。《泷冈阡表》共一千五百字,是欧阳修重点文章,用心之作。

《相州昼锦堂记》是记韩琦的。欧阳与韩,政治见解相同,韩为前辈,当时是宰相。但文章内无溢美之词,立论宏远正大,并突出最能代表相业的如下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

这篇被时人称为“天下文章,莫大于是”的作品,共七百五十个字。

我们都喜欢读《醉翁亭记》,并惊叹欧阳修用了那么多的也字。问题当然不在这些也字,这些也字,不过像楚辞里的那些兮字,去掉一些,丝毫不减此文的价值。文章的真正功力,在于写实;写实的独到之处,在于层次明晰,合理展开,在于情景交融,人地相当;在于处处自然,不伤造作。

韩文多怪僻。欧阳修幼时,最初读的是韩文,韩应是他的启蒙老师。为什么我说他宗柳呢?一经比较,我们就会看出欧、韩的不同处,这是文章本质的不同。这和作家经历、见识、气质有关。韩愈一生想做大官,而终于做不成;欧阳修的官,可以说是做大了,但他遭受的坎坷,内心的痛苦,也非韩愈所能梦想。因此,欧文多从实际出发,富有人生根据,并对事物有准确看法,这一点,他是和柳宗元更为接近的。

欧阳修的其他杂著,《集古录跋尾》,是这种著作的继往开来之作。因为他的精细的考订和具有卓识的鉴赏,一直被后人重视。他的笔记《归田录》,不只在宋人笔记中首屈一指,即在后来笔记小说的海洋里,也一直是规范之作。他撰述的《新五代史》,我在一年夏天,逐字逐句读了一遍。一种史书,能使人手不释卷,全部读下去,是很不容易的。即如《史记》《汉书》,有些篇章,也是干燥无味的。为什么他写的《新五代史》,能这样吸引人,简直像一部很好的文学著作呢?

这是因为,欧阳修在《旧五代史》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着重记载人物事迹,史实连贯,人物性格突出完整。所见者大,所记者实,所论者正中要害,确是一部很好的史书。这是他一贯的求实作风,在史学上的表现。

据韩琦撰墓志铭,欧阳修“嘉祐三年夏,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事。前尹孝肃包公,以威严得名,都下震恐。而公动必循理,不求赫赫之誉。或以少风采为言,公曰,人才性各有短长,吾之长止于此,恶可勉其所短以徇人邪!既而京师亦治。”从此处,可以看出他的为人处世的作风,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必然也反映到他的为文上。

他居官并不顺利,曾两次因朝廷宗派之争,受到诬陷,事连帷薄,暧昧难明。欧阳修能坚持斗争,终于使真相大白于天下,恶人受到惩罚。但他自己也遭到坎坷,屡次下放州郡,不到四十岁,须发尽白,皇帝见到,都觉得可怜。

据吴充所为行状:“嘉祐初,公知贡举,时举者为文,以新奇相尚,文体大坏。公深革其弊。前以怪僻在高第者,黜之几尽。务求平澹典要。士人初怨怒骂讥,中稍信服,已而文格遂变而复正者,公之力也。”

韩琦称赞他的文章:“得之自然,非学所至。超然独鹜,众莫能及。譬夫天地之妙,造化万物,动者植者,无细与大,不见痕迹,自极其工。于是文风一变,时人竞为模范。”

道德文章的统一,为人与为文的风格统一,才能成为一代文章的模范。欧阳修为人忠诚厚重,在朝如此,对朋友如此,观察事物,评论得失,无不如此。自然、朴实,加上艺术上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使得他的文章,如此见重于当时,推仰于后世。

古代散文,并非文章的一体,而是许多文体的总称。包括:论、记、序、传、书、祭文、墓志等。这些文体,在写作时,都有具体的对象,有具体的内容。古代散文,很少是悬空设想,随意出之的。当然,在某一文章中,作者可因事立志,发挥自己的见解,但究竟有所依据,不尚空谈。因此,古代散文,多是有内容的,有时代形象和时代感觉的。文章也都很短小。

近来我们的散文,多变成了“散文诗”,或“散文小说”。

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多作者主观幻想之言。古代散文以及任何文体,文字虽讲求艺术,题目都力求朴素无华,字少而富有含蓄。今日文章题目,多如农村酒招,华丽而破旧,一语道破整篇内容。散文如无具体约束,无真情实感,就会枝蔓无边。近来的散文,篇幅都在数千字以上,甚至有过万者,古代实少有之。

散文乃是对韵文而言,现在有一种误解,好像散文就是松散的文章,随便的文体。其实,中国散文的特点,是组织要求严密,形体要求短小,思想要求集中。我们从以上所举欧阳修的三篇散文,就可以领略。至于那种称做随笔的,是另外一种文体,是执笔则可为之的,外国叫做essay。和散文并非一回事。

现在还有人鼓吹,要加强散文的“诗意”。中国古代散文,其取胜之处,从不在于诗,而在于理。它从具体事物写起,然后引申出一种见解,一种道理。这种见解和道理,因为是从实际出发的,就为人们所承认、信服,如此形成这篇散文的生命。

拓展阅读:

第7篇: 林清玄散文艺术特色

周国平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哲理散文”家,他以一个哲学家的身份,用其一生来给世人担当着“智者”这一引路人的角色。他的写作台柱上永远刻着大大的“人生”二字,富有诗意与文采的哲理语言也始终围绕着这根台柱来进行诠释和阐解。大学里流传过一句话:“男不可不读王小波,女不可不读周国平。”其实,不仅在大学,周国平作品的受读者更是面向大众的。

一、哲学领域的个人取向裁决了写作的文体及语言风格

周国平虽以散文的形式来表述人生的哲思,可在读者的眼里,他的第一身份仍以“哲学家”而显现。在他的世界里,哲学是他生命本真的爱好。不断地求索、追问和思考人生、世界等恒久不衰的话题,是他一生的独特生活方式。

但在哲学这一宽泛深邃的领域里,周国平最终选择了这条道路:“把哲学当做对人生一些根本问题的感悟和思考,并以合适的方式把这所悟所思表达出来。”[1][137] 从这些年他所出的作品来看,对于学术研究,他先后搞过苏联哲学、人的问题和尼采思想的研究。其余时间,他都在这条路上默默地辛勤耕耘着。而要把自己对人生这些根本问题的感悟和思考用恰当完满的语言充分表达出来,即借助一种达到表达自我内心感受的最佳载体,在这方面,周国平选择了散文。

没有选择小说,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始终无法与事情拉开一个写小说所必须的距离,成型不了一个虚构和想象的空间。有时候他也会写一些随笔,偶尔写一部以叙事为主的作品,但本质上,它们的表达途径与语言组织方式其实是没有差异的。他的目标就是要使文章写得流畅质朴而且独特,使用规范化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风格。所以,周国平的文章,总能给人一种接近艺术家的感觉,显得比较质朴。语言丰富简洁、深刻平淡,不做作、不堆砌辞藻、不故弄玄虚、不刻意雕琢,因为他深信,浮夸的东西只会扰乱心灵,质朴的语言最能感触读者的内心。所以,他也最看重主体内心的真体验和真感觉,文章也就自然具有真实性。“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凡可说的一定要说真话,决不说假话”。[2][535]周国平敢于把内心的真实情感剖白、展现于读者,结果当然就会使读者时常有一种进入他的世界的感觉。此外,他还养成了一种严肃的写作观:不流俗,不受印刷物的侵染,始终保持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天然健康,这又使得他的文章具有了一种接近自然文风的感觉。因此,还作为诗人的周国平曾宣称:“我剪除哲学的晦涩,为它嫁接上诗的含蓄。”[3][49] 诗意化,其实是散文语言的绝妙境界。朴素凝练、意境深厚、忧郁淡泊、情丝绵细,就是读者对他在1991年出版《忧伤的情欲》这一诗集的当时评语。无形间一种朦胧的美、梦般的感觉和意象的活的魅力,自然也就呈现在了读者眼前。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让读者能够从中获取智慧与超然,得到一些思想性的根本东西。哲学家的主体性和追问话题内容的客观性,二者使得语言显现的哲理性和思辨性自然体现的就要厚重一些。

二、索问主题的范围奠定了文章的艺术特色

周国平曾言:我愿站在悬崖边上,为孩子们做一名守望者。作为一位灵魂守望的朝圣者,他的确用了一生的孤独来给世人把牢住了一个在当今无人能话的心灵世界。1990年,中国的散文创作方兴未艾,有人将这一现象称为“世纪末的狂欢”[4]可在狂欢的背后,散文创作却悄悄地投怀于日益商品化的社会,审美性和娱乐性成为导引散文的唯一价值。思想的缺席、时尚与流行的沉迷,散文呈现出了一种病态地膨胀。面对这一浮躁、喧嚣的大背景,周国平非但没有狂热,反而静静地沉坐下来,默默地用思考和写作来关注现实与人生,给世人索问着以下的人生体验:生与死、爱与孤独、哲学与艺术、灵魂、性情、真实、美、天才、男人和女人。所以,周国平的行为实质上已经成了一种公众的替代行为。他的哲理散文对填补90年代散文繁荣背后的苍白无疑是极其有力的一笔。

反映在思想艺术特色上,终极性的人生观怀最为显耀。周国平的所有创作与思考,实际上都离不开生命的真谛、人生的意义与哲学的关系这一终极性的人生关怀。虽然这种问题不可能给出最终的答案,但是他能让我们的生命在这个思索的过程中得以提升,追求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周国平深信,哲学应与生活中去找寻。“有的人喜欢用哲学语汇表达日常的体验,我喜欢用日常语汇表达哲学的体验。”[5][200] 他把哲学学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再用哲学散文的形式借以表达,这的确是他散文独有的一种特色。所以,凡是全面读过周国平著作的人,都会惊叹于一种事实:深奥晦涩的哲学竟能以如此优美的散文形式见诸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为他也是个文人,一个诚实的性情中人。对个性和内在精神价值的看重,对外在功利的看清,这是他对真性情的解释。对爱情、友谊与艺术的思索,使他的人生观里自然而然地也就拥有了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显示出一种独有的强烈性情气息。所以,对于写作,周国平主张“对自己说话”。他曾讲:“写什么,怎么写,绝对要由我做主,在我的写作之国中,我是不容置疑的王者。”[6][528] 他崇尚向我地自由写作,坚信哲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字记录下来的理应是自己的生活足迹。所以,对他而言,他的著作应该是为自己在若干年岁月尘封后的重启而作自我观赏的。

三、自由完满地表达呼唤文学的音符

存在主义哲学有个目的,就是“力求把哲学与文学之间的鸿沟填平”。[7]我们姑且不论周国平是否达到了这点,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周国平很好地结合了哲学与文学。他以散文笔调撰写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贯穿文学写作。因为在他看来,“哲学是人类精神生活最核心的领域,而在精神生活的最深处,原本就无所谓哲学与文学。”[8][125]文学是人生感受的表现和画面的描述,哲学是人生根本问题的感悟与思索。故哲学重于理,文学侧于情,情理原本就相通。他坚信自己在文学读本中学到的哲学思想不比自己在专业哲学书籍中学到的知识要少,这是周国平对文学与哲学二者关系的基本认识。之所以有这种认识,缘于他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读书经历。中国古诗、中外文学经典名著,都是他的涉猎对象。读完后,又情不由禁地会去写。文学的写作结构、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也就被他娴熟地应用了。所以他讲“哲学是对人生的思考和体悟,文学则是对其丰满而贴切的表达。”[5][190]因为在他的语言世界中,哲学思想和内心情感要想被恰当充分地表达出来,或许只有文学才能力达。

无疑,文学与哲学是周国平一生两个近乎苦恋情节的死结。作为一名哲学家,他用他那独到的文笔给世人挥洒出了一幅幅动情优美、深邃达智、贴近人生的魅力画卷。他的哲理散文质朴流畅、真实感人、思想丰富,有时竟给人一种诗意的美。生与死、灵魂与孤独等,这些关乎人生终极问题的哲学思考,是他的现在进行时。但他并不是晦涩、枯燥与呆板的僵尸的一员,他追求的是一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思索,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性情的感悟和体验,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给自己本身来建构的。他在文学与哲学的两个世界里自由地运笔,在他的眼里,这并不是两个不同的故乡,而是人类的同一个家。他是一个猜谜者,早上兴致勃勃地外出去观察周遭的一切,晚上则幸福快乐地满载而归。每天他都在这精神的世界里尽情地拥抱着人生,只为这仅有的一个人生。这就是周国平――一个哲学家、散文家兼诗人生命深处的挚爱,简简单单的,只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将来长大后也能像他一样既爱哲学,又喜文学。

第8篇: 林清玄散文艺术特色

特色1

林清玄是台湾当代重要的新生代散文家,其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类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林清玄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其散文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他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

林清玄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

特色2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类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林清玄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其散文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他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林清玄是台湾当代重要的新生代散文家,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

特色3

读林清玄的小品文,俯拾皆是一个“趣”字,这“趣”不是处心积虑地抖包袱,不会让你哈哈大笑,而是用自然隽永的趣味,让你会心一笑。

林清玄所追求的理想的散文,“乃得语言自然节奏之散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

林清玄简介

林清玄,1953年出生 ,中国台湾省高雄人,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

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鹃》。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地区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

林清玄在大陆出版了《在云上》《清音五弦》《心的菩提》《情的菩提》《马尾》《林寺》等,饱含着他对佛教,人生的感悟,非常值得去品味。

,菩提十书重新出版:《境明,千里皆明》《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等。

禅意散文精选(全四册):《不争,是一种慈悲》《不辩,是一种智慧》《不闻,是一种清净》《不看,是一种自在》。

人物经历

讲座时的林清玄

他自从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漫画书之后一发不可收,走上了文学之路。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32岁遇见佛法,高规格入山修行,深入经藏。

35岁出山,四处参学,写成“身心安顿系列”,成为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

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同时创作“现代佛典系列”,带动佛教文学,掀起学佛热潮。获颁杰出孝子奖。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作家”之一。

婚变

1979年与陈彩鸾结婚。

林清玄应付台湾报纸激烈的竞争,生活忙碌,内心空虚,陈彩鸾却无法与他进行精神上的沟通。

在某一年的新年,陈彩鸾离家外出不知去向。林清玄和儿子只能以方便面充饥,自己的家如此凄凉,林清玄心灰意冷。

三个月之后,林清玄选择辞职上山,隐居起来,两年后林才重入红尘。就在林清玄以为自己看破七情六欲的时候,他遇见了方淳珍。

在一个雨天之后林清玄提出了离婚的要求,陈彩鸾对离婚也持赞成态度。和陈彩鸾离婚以后,林清玄很快和方淳珍办理了结婚手续。

娶了年轻貌美的方淳珍。

关于他的谣言便满天飞。林清玄一直保持沉默,他希望用沉默来打动大众,得到大家的理解和祝福。但事与愿违,大众对他的抗议终于在他宣布新婚的时候达到了白热化,甚至有激进的妇女组织,在“林清玄教育文化基金会”门口焚烧他的书。有人在网上大骂他是“伪君子”,有人说他“说一套,做一套”。

事实上,陈彩鸾却和方淳珍私交很好。平时她们会相约喝茶、聊天,方淳珍还会为林清玄和陈彩鸾已经长大的儿子买电影票,约女朋友。当事的三人,早已相逢一笑不谈过去,林清玄对方淳珍说:“在脆弱中坚强才是真正的强健和坚忍,时间才是评价一个作家作品好坏的最公正的法官。”

写作之路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着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丝也不后悔,写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著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林清玄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台湾儿童绘画赛优选,10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

1972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写报导

这些年,林清玄写报导写得多,写散文反倒写得少了,不过,他并不觉得可惜,虽然他自己也了解,报导到底只是报导,不会成为文学的重镇,甚且有一天它会式微。不过,林清玄自觉还年轻,这段时日,就利用报导来磨练自己的事,创作的事,稍候也不迟。

林清玄也自认,还未到定下一个风格,一个走向的时候,他还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样的路,去写多样的文章。而且他还会去角逐其他以篇对篇,或是一堆对一堆的奖目。因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一个新人永远都需要去竞逐,永远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散文创作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在70年代他初登文坛的七八年间,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第2个阶段是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岸》等;80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写作最辛苦和最多产量的第3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林清玄也是大陆读者广为熟知和爱戴的畅销书作家。应广大读者要求,又以真诚之心,感性之笔,将多年来感悟的智慧精华,结晶于《玄想》、《清欢》、《林泉》三册书中。首次公开这些年来的写作心得,使人格外珍惜和感动。

人物评价

读林清玄的书,总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触动,那些或宁静或激昂的文字,给予我太多太多。 不得不说,林清玄的文字是值得去捧一盏清茶细细品味的。

林清玄是台湾当代重要的新生代散文家,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显现出博大的悲悯情怀,其散文也呈现出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悲悯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清真成为其散文重要的美学风格。

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这类作品往往包含了深远的禅意,林清玄的散文独树一帜,自成风格,其散文可贵之处在于他的写作能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伴之以人文的关怀和思考。他的散文风格简朴、清新、智慧、幽远,能做到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具有诗性之美。

禅理散文

禅理散文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开台湾当代禅理散文之先河,在当代文坛散放出熠熠光辉,照耀人类被物质文化笼罩下逐渐蒙蔽的心灵。文章对林清玄禅理散文的内容特色展开深入的剖析,揭示其禅理散文创作的精神家园。

在台湾作一个畅销作家并不难,但从事真正的纯文学创作而作品畅销的作家却极少,琦君就是这极少数作家中的一位。据台湾报道,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分别是林清玄和琦君。

第9篇: 林清玄散文艺术特色

摘 要:朱自清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抒情、意境、构思、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散文;艺术特色;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东海人,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中最重要的散文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色彩浓郁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朱自清的散文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把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是其散文创作的突出特色。《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把真情与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个“淡”字的韵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这些都是轻淡的,情态交融,静美淡雅,表现出作者的闲情与希求恬静的心境相吻合,其中包含着作者淡淡的欣慰,更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哀愁,显示出多姿的美,丰富的情感,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二、意境情景交融

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力求“绘画美”,意境清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荷塘月色》全篇描写了五个场景,从小路到荷塘,从停立环顾到神往凝想,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继而转向历史的回顾,又形成清晰的时间顺序,既精镂细刻,又大开大合,奇峰异起,顿生波澜,整个画面极富有层次感、立体感,月下荷塘的跃然约上,“神异”奇美,无美不备。《绿》中“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春》中 “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这些内在诗情与外在景物和谐,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往往会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构思缜密精巧

朱自清的散文有极严密的结构,组织有序,剪裁分明,布局完整和谐,形散而神不散,显得随意而又巧妙自然。《荷塘月色》便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全文构思精巧,结构缜密精美。作品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首揭全文之旨,点明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一路行去”,对尽情享用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紧扣“荷塘”和“月色”错落有致地一一展现月下荷塘的景色。全篇描写了五个场景,从小路到荷塘,从停立环顾到神往凝想,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继而转向历史的回顾,又形成清晰的时间顺序,既精镂细刻,大开大合,奇峰异起,顿生波澜,整个画面极富有层次感、立体感;既极写月下荷塘的“神异”美,又细腻地展现作者“颇不宁静”的复杂微妙的感情层次。全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四、语言清新自然

“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朱自清主张“用笔如舌”、“用笔如画”,他多用“活的口语”,十分注重语言的创新。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具备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具朴质无华、蕴藉腴厚之美,其语言之美,是有口皆碑的。如《背影》语言风格朴素无华,平易自然。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等,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荷塘月色》语言清丽优美,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

朱自清散文情感色彩浓郁、意境情境交融、构思缜密精巧、语言清新自然,以其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总的说来,朱自清的散文能够在朴素自然的美的风格中立新意,创新语,在平淡之中看出神奇,平正通达,可是又富有创造性,美在他的散文中几乎完美无缺,在五四以来的散文作家当中,能够达到这样高度的并不多见。

参考文献:

[1]蒋荫楠、严迪昌.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付德岷.散文艺术论.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延伸阅读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日唯美散文随笔(锦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2-15
风景指的是供观赏的自然风光、景物,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风景是由光对物的反映所显露出来的一种景象。犹言风光或景物、景色等,含义广泛。在中国古书上,尤其纯文艺作品的诗文方面,更是延用已久,甚至写景多于言情,几乎和旅游打成一片。而且还有一大部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写景散文烈士陵园不朽的风景汇编5篇,仅供
2024-01-28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 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约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情感文章电台稿子散文范文(通用4篇),仅
2024-01-27
校园,指大学、学院或学校校园中的各种景物及其建筑;凡是学校教学用地或生活用地的范围,均可称作校园。校园又分为幼儿园,小学校园,中等学校校园,高等院校校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仿佛第一次走过校园800字散文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1-26
校园,指大学、学院或学校校园中的各种景物及其建筑;凡是学校教学用地或生活用地的范围,均可称作校园。校园又分为幼儿园,小学校园,中等学校校园,高等院校校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仿佛第一次走过校园800字散文【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1-12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2年全国诗歌散文征文大赛范文(精选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01-10
朗诵,指大声朗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适合初中朗诵的散文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1-10
朗诵,指大声朗读。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适合朗诵的散文3分钟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01-10
时光:指时间间隔,即一段时间中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或指定物理事件所需的第四个坐标(以及三个空间维度);或经验的连续统一体,从未来到现在,从现在到过去;也可指由划分到相同时间的部分。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席慕容散文《时光》范文汇总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1-10
特点,汉语词汇,拼音tèdiǎn,意思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特别或特殊之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散文诗的特点【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2024-01-10
  •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