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汇编二十二篇

节日作文 |

时间:

2014-02-10

|

【www.xxdsxmt.com--节日作文】

自唐宋以来,清明节是整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一个大节日,其习俗活动之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足以和春节一比高下。这里我们把其传统习俗分为三大部分:祭祀、春游、饮食。(一)清明节的祭祀活动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汇编二十二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汇编二十二篇

篇一

  自唐宋以来,清明节是整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一个大节日,其习俗活动之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足以和春节一比高下。这里我们把其传统习俗分为三大部分:祭祀、春游、饮食。

  (一)清明节的祭祀活动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五、十月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祭祀的对象。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

  祭祀的时间。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祭祀的场所。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祭祀的方式或项目。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宋庄季裕《鸡肋“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篇二

  清明的雨使我想起了奶奶。

  在我的家乡,并不是只有清明才要去祭祖,像清明、中元、寒衣等等这些日子都是祭祖的日子。

  往往都是父亲或者奶奶买了烟酒和纸,奶奶再把纸剪成纸钱,然后父亲拿去祭祀。纸是专供祭祀的一种特殊的纸,但不是买来就可以用,买来之后还需要把它剪成钱的模样(说是钱的模样其实并不像钱,只是象征性地在纸上剪几个缺口)方可使用。每一次奶奶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总是搬个小凳子坐在她旁边帮她把每张纸揭开,以便利于燃一烧。奶奶剪纸钱不是用手和剪刀,而是用他的心和她的思念。

  爷爷去世的比较早,撇下了七个孩子,全凭奶奶一人照料。一个女人扛起一个八口之家可不是意见像剪纸钱那么容易的事。奶奶一步一步是怎么过来的也都藏在奶奶的心里。这些,奶奶不愿和别人说,就只给她剪的纸钱说。大概奶奶是想让这些纸钱不仅能给爷爷带来财富,也带来家里的讯息。奶奶是很想和爷爷分享这一切——孩子和孩子的孩子。别人总是说:人,一旦上了年纪,也就变得絮叨而且脑袋也不好使了。后来,我就并不觉得奶奶絮叨了。奶奶的每一句话都说的很清楚,而且她的每一句话都不会让人听不懂。只是她说的多了,大家也就听倦了。奶奶不糊涂,她深知自己有多爱她的孩子和这个家,她也知道如何去爱她的孩子。奶奶不喜欢麻烦她的孩子,从来没因为何事而向她的孩子开口。但是,很多事情憋在奶奶的心里又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心情。尽管爷爷去世几十年了,奶奶依然没丢掉爱念叨的习惯,有时候针对我们这些孩子,有时候甚至针对她养的猫儿。

  每次祭祖的时候,奶奶的心情总是和往常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些许兴奋。奶奶迎接这个日子就像迎接一个非同寻常的大日子一样。其实奶奶每次都会数着日子,等待着父亲来她这里取纸钱。父亲一进门,奶奶便会寒暄一句:“来了!”但是奶奶并不吃惊,因为奶奶早已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而且早已知道父亲这个日子会来,尽管有时候会早一天或者晚一天,这一天永远不会让奶奶等的太久。奶奶把纸钱交给父亲,就好像把一封写了许久的信交给邮递员一样。自己远在天堂的丈夫终于又等到家里的消息了!有时候,除了寒暄,奶奶偶尔也会抱怨几句,纸又比去年的薄了许多,或者烟的价格又高了,但这些也都是无关紧要的。

  后来我慢慢长大,父亲每次去祭祖的时候也开始有了顾虑,但是父亲从来不说。我知道父亲是怎么想的。他还怕我们以后找不到祖坟了,想带着我和哥哥一起去祭祖,但又觉得我还小。母亲知道父亲的心思,就跟父亲说:“把海明(海明是我的小名)也带去吧。”父亲并没说什么。后来有一次,父亲果真让几个哥哥带着我去了。看着爷爷的坟头上上一次父亲给爷爷带来的纸钱还在,我想爷爷的坟头必定早已在父亲的心里扎下了深深的根。

  就在我即将成年的时候,奶奶走了。

  到了该祭祖的时候,父亲的心沉了下来。

  如今,剪纸钱的已不再是奶奶,而是母亲。奶奶为爷爷剪了几十年的纸钱,不知道奶奶生前有没有想过有一天也会有人为她剪纸钱,如果奶奶想过这些,不知道奶奶想到这些会是什么心情。尽管母亲没有奶奶几十年的经验,剪起纸钱来依然有模有样。有一天,看到母亲在剪纸钱,习惯性地搬着一个小凳子凑了上来,我揭开一张纸,取下母亲手中的剪刀告诉母亲:“让我来吧!”母亲抬起头来疑惑地望着我,这时,我的鼻子已经酸了。母亲不知道,这十几年来,在奶奶的身边,我已经把剪纸钱的技术掌握得炉火纯青了,尽管没有一次奶奶让我亲手剪纸钱。跟奶奶学了十几年的剪纸钱,如今,这第一次却要为奶奶剪,想到这些,我的手生涩了,感觉到剪刀不那么听使唤。几十年来,奶奶每次剪纸钱的时候,总是要跟爷爷(纸钱)絮叨几句,就好像爷爷一直坐在她旁边。奶奶是要告诉自己爷爷一直在看着自己剪纸钱,这样,剪刀动起来才不会很吃力。

  又到了清明。但是今年的清明,我和哥哥都不在家,家里只有父亲和母亲,当然是母亲剪纸钱,父亲去祭祖。我不知道父亲今年父亲去看爷爷、奶奶会不会有更深的顾虑。可是对爷爷、奶奶,我的心里却有着更深的歉疚。父亲的头发几乎全白了,爷爷、奶奶的坟头的草比以前更深了。我不知道,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以后我是否还能找得到他们;我不知道,五十年后我是否还能记得祭祖的日子;我不知道,五十年后我是否还记得祭奠爷爷、奶奶的时候要带着我亲手为他们剪的纸钱。

篇三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在街上走,下令禁火。这司煊氏,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时,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以后,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成了寒食节,日期长达一个月。这毕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缩短日期,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坟必有墓祭,后来因与三月上已招魂续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渐定在寒食上祭了。《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宋庄季裕《鸡肋“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而京师四方因缘拜扫,遂设酒撰(zhuan,饭食),携家春游。”

  《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可见南朝时就有斗鸡与斗鸡蛋之戏了。斗鸡今多见,斗鸡蛋多是乡间小儿互相撞碰鸡蛋作为游戏。在古代,用作碰撞争斗的鸡蛋多是染色、雕镂(1ou,雕刻)过的,十分精美。画蛋。镂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记的“雕卵”。无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术发展而来,成了寒食的节俗。今天民间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寒食打秋干,据《艺文类聚》中记,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这恐怕只是传说而已。刘向《别录》记打秋千是在春时,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宫词》:“寒食宫人步打毯。”牵钩与打毯等戏,也不一定在寒食举行。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变形的方式却传承下来了,并保存于清明节中。

篇四

  转眼又到了清明,又要扫墓了。应了大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正是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乘车前往陵园的。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到了山脚下。陵园位于一大片毛竹林中,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竹海。一阵风吹过,竹叶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就像海浪拍打的声音。小爷爷在墓前的空地上摆好桌布,放上祭品,开始祭祖。等小爷爷祭完祖后,我和叔叔拿着工具准备去挖笋了。

  我拿着竹棍轻轻拨开地上厚厚的竹叶,细心地寻找着毛笋?突然,我发现一个小小的笋尖从土里探出了脑袋,我兴奋地大叫起来。叔叔拿起锄头奋力地挖着,不一会儿穿着黄色外衣的笋宝宝就被挖了出来。我把毛笋放进袋子里,又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一棵、二棵、三棵……越来越多的笋宝宝被我们挖了出来,竹林里到处都是我们欢快的笑声。

  雨渐渐地下大了,我们带着我们的“战利品”踏上了回家的路!

篇五

  春寒夜雨急,听够屋外雨棚和玻璃窗的交响曲,一早起来清新的空气充满大地,心情有些懒懒的。下楼来,天色阴沉风凉,夹着残雨霏霏,说大不大,说小又不小,春倦的心绪感觉无奈带着些许叹息。街道两旁的花店似乎一夜开满菊花哀怨的黄与肃穆的白,倾诉之情借此花语,正是清明思绪祭奠的表白。

  又是清明时节,让人直接记起了唐朝诗人杜牧那首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突然想起朋友他和她的恋情,人也是天地阴阳相隔,如今他不知可好。华灯初上的北川,两个人遇见的发生,才有美丽后面的故事,多么忧伤、多么无奈、多么牵挂……,一场灾难后,在城市那个孤单的房间里,多了一个痛苦的遗憾,将自己心思弄得愁云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什么要去喝酒?借酒消愁,还是酒乡为家?是不是只有小孩的单纯才会觉得清明很热闹?我不由想起一些诗句来:

  酒碗里面倒映着街道的沧桑,心里满怀岁月的悲凉,此刻眼里没有女人妖艳的线条,通红的眼神,看着春天的红,看穿菊花的黄,看透情感的凉。凋落既然不可以避免,只好将想念停留在天边,思念让碗中的酒变成了水,这水却让思念化成了河。我在河里,木然是我简单的问候。

  人多的时候不知道真心在哪里?一个人寂寞独处却看清。但已经无法拥有。知道和不知道又如何?都失去了。我想找到春天的密码,打开那段春天的记忆追昔你的美丽,那好像是痴心妄想。

  我只能做的是抱着酒在喝,酒是女人的眼泪,不要贪杯。总是麻醉平时的虚伪,不断揭穿虚伪的坚强,轻易打破坚强的脆弱,看到脆弱下内心隐藏的暗红伤疤。

  清明喝酒喝的是怀念,要不怎么喝多了就从眼里流了出来。你在这天随风离去,让我似乎懂了些。付出过的人才知道珍惜的滋味,爱过的人才能看见你的身影,以及水那边含笑的真挚感情。

  我不想再做无谓的呐喊,明智的心会让死结疼痛出明悟。我看见小草的精神,看见凤凰涅磐毅然的坚定,我看见流落四季的生命生生不息,内心深处在悲哀里高歌,在尊严里自信,在苦难后轻笑,用心灵体验沧桑。我笑了,看到最后春机盎然里的胜利,灵魂呼啸的音符让一个人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

篇六

  又到了每年一次的清明节,爸爸妈妈带我回河南老家去扫墓,一路上,春光明媚,阳光灿烂,高速公路两旁,有嫩绿的麦田、腊黄的菜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多美的春色呀!

  河南的清明节可隆重了,我们家的祖坟分布在风景秀丽的清源上,清明时节满山遍野都是上山扫墓的人,山上一片热闹。大人们准备了许多糕饼点心、水果饮料,一整袋一整袋用扁担挑着,小孩们有的拿锄头、有的拿铲子随后跟着,一家人一起上山扫墓。扫墓活动可有意思了,每找到一处祖坟,我们就分头忙开了,有的除草、有的添土,不一会儿就把杂草丛生的坟头整理得干净了许多,接着还要把五颜六色的墓钱插在坟头的新土中,并用毛笔蘸上红漆把墓碑上的字工工整整的描新一遍,这一来,日久未修的祖坟顿时面目一新了。

  大人们取出供品摆在坟前,点燃香烛,还烧了许多纸钱,这些供品是给祖先吃的,纸钱是给祖先用的,表示我们后辈的孝心。最后大家要按从大到小的辈份轮流磕头祭拜,有的口中还念念有词呢,瞧,表哥念着:“祖先保佑,让我高考多考五分!”多可笑呀。还有更有趣的事呢,祖先的墓碑左列留有一行未曾描过的文字,我呢不假思索拿起笔就描,慌得爸爸一声惊叫:“别动!”,原来这行字是留着给奶奶逝世后才能写上的,我差点闯了祸,赶紧在祖先坟前磕了四个响头,大人们乐得呵呵大笑……

  扫完了墓,我们都累坏了,下山的脚步一瘸一瘸的,但这一天过得真有意义,清明节让我对我们的祖先增添了几分敬意。

篇七

  清明时节,如若没有雨的陪衬,自是少了那份理所应当的凄凉与清冷。听,那淅淅沥沥恼人的雨声,把整个世界,都织进了无边无尽的迷濛和惆怅之中。这个季节的雨,应是属于思念的雨。被冬冻结了一季的心,便随雨敲窗棂的节奏,轻拂沾染一身的尘埃,走进岁月悠长的小巷,让一些孤独的思念,在文字里绽开芬芳的花蕾。

  今夜,在雨声空寂的浸润里,就让我一个人安静地倚窗而立,然后,眺望遥远的苍穹——那个叫做天堂的地方。让我,再次轻轻地呼唤一个永远也不会答应我的称呼,让我,再次将漫天的雨丝,编织成一张这辈子也不可能再对我微笑的面容。那时紧时慢的雨声啊,是您在遥远的天边,轻唤着我的乳名吗?声声,都饱蘸着思念的苦涩。字字,都凝结着无奈的愁绪。我将手伸出漆黑的窗外,好希冀在茫茫空冥之中,能握住些什么。是在清冷的风中紧紧地拽住您的蓝布衣角吗?还是在沁凉的雨中抚过您丝丝银白的发梢?但是,除了一手的冰冷和湿润,我终是什么也无法握住。

  不知从何时开始的一场干旱,让雨的飘落沦陷成一场尘封的记忆。而我对你的思念,竟然也如一条行将干涸的河床般,随渐行渐远的岁月,正在逐渐地走向枯竭的断流。如若不是一场及时到来的雨,我是不是会将您就此遗忘在时光的深处?还好,这场淋漓的透雨,终于赶在了清明前,为这个古老的节气,弹奏一曲哀伤的音乐背景。

  仍是乍暖还寒的时节,风夹裹着冰凉的雨丝,带着久违的潮湿气息,淋湿了一地的思念,也淋湿了我枯瘦的心,点点哀思在四月的雨中肆意泛滥。凄风冷雨之中,那白色的梨花,正瓣瓣飘零,空中仿若翻飞着一片片洁白的纸幡。炷炷袅袅升腾的香烟中,浮现着您慈详的笑容,我熟悉的皱纹正开心地舒展着。倏忽间,风吹过,您的笑容不见了,还是那座坚硬冰冷的坟茔,如此绝情地横亘在我和您之间。我和您啊,仅仅只隔着一层薄薄的大理石,但是,我却是如此痛苦地清醒着,那岂是一层石板的距离,那是生与死遥远的距离,是阴阳相隔的永远!

  其实此刻,关于坟茔,也只是我的幻觉罢了。今年的清明,我仍然没有到您的墓前,折一朵菊花装点您的坟头,亦没有点燃泛黄的纸钱,让它带去我的孝心。我知道,永远静静地安睡于墓中的您,其实,根本不再需要这些了。一沓纸钱,两对蜡,三炷香,只不过是活着的人,对自己的安慰和交待。而我,东风寒食之时,只在心中,燃一炷香,将您深深祭奠。不想为自己寻找一些牵强借口,只想说,您是懂我的。因为,您一直都是如此地宠爱着我,您一直都会原谅我犯下的错误。

  想您,在这纷纷的雨天。零散琐碎的记忆,随四月的雨丝,清晰地飘过我思念的苍穹。

  仍然是下雨的季节,天地濛濛,笼罩在一片轻烟中,整个世界是如此的静谧。老旧的屋子里,飘浮着缕缕潮湿的气息。我倚靠在小竹椅上,细数着雨滴落下的声音。雨敲在屋顶的瓦当上,宛如弹奏叮当的小曲。有雨水顺碎烂的瓦片,嘀嗒嘀嗒地落在了屋里的泥地上,凹进的泥坑里,便积起了一洼小小的水滩。您蹒跚着身子,尖尖的小脚颤颤巍巍迈过被岁月磨得光洁的门槛,从里屋取出搪瓷洗脸盆洗脚盆接雨。于是,雨水滴下的声音,由细微的嘀嗒声变成了泉水的叮咚声,竟是那般的悦耳动听。在这样无聊的雨天,能享受到如此天籁之音,于我是兴奋的,而于您,却是安详的。您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做些手工的活。比如,坐在八仙桌旁的高凳上,为我做一个鸡毛毽。方孔的铜钱,黄铜色的顶针,黯淡的光线里闪着银光的细针,还有那些五颜六色的碎布,以及鲜艳油亮的鸡翎……这些东西经您的巧手摆布上一个时辰,便神奇地变成了一个镶着漂亮牙边,我可以自豪地向小伙伴们炫耀的毽子了。

  只是可惜,那些毽子早已不知了去向,唯留下这样一个昏暗的场景,让我在以后的岁月里,将思念的痛苦辗转反侧。

  雨,纷纷扬扬,还在不停地飘过夜的窗台。不知道,在这样的雨夜,又将有多少的生命,带着美好或遗憾,会在某一终点戛然而止。而我,不也正是奔赴在这条生命终结的路上吗?我,不也正是在朝着有您的天堂,渐渐靠近吗?

  如若可以,我希望用自己在世的岁月,换取时光的倒流。我,仍是那个无忧无虑懵懵懂懂的孩童,而您,仍是那个耐心呵护我纵情宠溺我的老人。只是啊,我又是多么清醒地知道,所有的一切,仅是我一厢情愿的梦想,那些远去的时光,那些属于我们的,跌落在时光深处的宁静和欢乐,是再也回不来了,而沉睡在坟茔中的您,也再也不可能醒来了。

  清明的雨啊,你就尽情地下吧,一如我无法控制的泪水,划过冷清的黑夜。抚摸着您的照片,我终是无法驱走积郁于心的哀痛。快四年了,您走后的日子,每年的清明,您的坟头,总会有钱纸翻飞,而我,不会选择在这样的日子祭奠您。因为,我知道,喜欢热闹的您,定然不会喜欢只在清明那一天,才能享受每年一次貌似热闹的场景。我会将您喜欢的热闹,在一个平淡的日子里,延续……

篇八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五、十月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祭祀的对象。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

  祭祀的时间。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祭祀的场所。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祭祀的方式或项目。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宋庄季裕《鸡肋“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篇九

  “清明时间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转眼间,时光飞逝又来到了清明的时候,看到这一天,大伙儿都会烧祭品,上山扫墓,缅怀先烈。出游踏青,制作清明团子,这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来到山脚下,一步一步往上爬,我们冒着40度的斜坡顶着巨大的压力,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年红军远征时的场景,敌机四伏的泸定桥,空无人的草地,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将国民派赶出了大陆,而我们却在这个小小的斜坡上挣扎,真是没用!正值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我的身体,没有水喝,没有食物,这或许是当年红军遭遇的最大的困难吧?想到这些,我就一鼓作气,冲锋在前。

  终于爬上山坡,一种放下压力的舒适感爬上我的心头,望着脚下黑压压的人群,仿佛蝼蚁般的往上,一股优越感也油然而生。清风吹过,渐渐地与万物融为一体……

  清明——让我们缅怀先烈!

篇十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家家门前都要插柳条,吃鸡蛋。下午爸爸带我和妈妈去寻找柳枝。

  在我们家前面是一个乡村,那里小溪清澈见底,高大的柳树一排排的,像坚守大门的士兵。爸爸抱住一棵柳树就往上爬,由于柳树的枝太高了,而且树干上也没有鼓出的地方,所以很难爬上去,眼看着爸爸就要掉下来,我灵机一动,连忙上前托住他,妈妈见了也来帮忙,爸爸就势一脚登了上去,手抓住了一根又粗又大的柳枝,扔了下来,在他跳下的时候差点掉进河里。

  回家的路上,爸爸说:“儿子,给你做个笛子”,我很纳闷,用什么做?怎么做?只见爸爸折了一根柳枝,用手使劲的拧了拧,直到柳皮脱离柳树,然后把弄松的一段截下来,再用手把最头的皮弄掉,爸爸说:“好了,你用嘴吹吹吧”。我深吸了一口气,把笛子放入嘴中,使劲一吹,没想到笛子非但没没我吹响,还差一点吹飞,爸爸给我示范了一下,并对我说了决窍,我再一次尝试,嘿!还真行。我把妈妈也教会了。

  回到家爸爸又做了两个,我们一人一个,坐在沙发上,跷着二郎腿,吹着笛子,好像在感受着当上音乐家的感觉。

篇十一

  我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在他离去的那一刻突然真切地希望,另一个世界是存在的,灵魂是永生的。

  我不善于亦不喜于在公众面前诉说什么,他应该也是这样的吧,一生未见张扬。然而四月初开的樱花又一次唤醒了心底对于他的强烈感情,似乎只有诉诸纸笔才能使他再次站立于我的面前,露出世界上最和蔼的笑。

  四年来,有关于缅怀或者思念姥爷的文字,我这个孙女——是的,我不喜欢“外孙女”这个称谓,显得很生疏很隔阂,已经写下不少。现在不想再书写文学味道极强的悼文,更想去记录探究一位老人对我的影响以及他生命末尾的点滴。

  如果说,人对于生命的体会和对死亡的恐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深刻,那么他的离开正好是在我即将走向成熟的岔路口。初二,十四岁,不大不小,尚未了然世事,但又的确明白了一些什么。从小为我解答过无数疑问的、拥有很多智慧的老人,又用他躺在急诊室狭小病床上的身躯给我补上了关于死亡的一课。这么多年来,每当夜深人静又偏偏难以入眠的时候,总会想起零七年那个夜晚的一切。不得不承认,彼时的每个微小细节已经镌刻进了我的内心深处,无法与我的生命剥离。我想,喉咙插着导管的他,意识是极清醒的。当我用左手拉着他时,他给予了一个绵弱无力却真真切切的回握。

  于是,四年来,这样一个问题便反复盘桓在我的大脑里——当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点时会是怎样的心境?一方面灵魂要承受死亡解脱带来的诱惑,一方面肉体还要忍受生命最后挣扎的痛苦。是的,我认为对于弥留之际的人来说,挽留生命的手段反而是一种折磨。这种折磨不是他们想放弃而不能,而是他们明白地知道,强加于肉体之上的种种是徒劳无用的,却又燃烧着求生的欲望,这样绝望而悲愤的挣扎是我等喝茶聊天的缅怀之人所无法体会的。

  他的病很不好,饭菜难以下咽的那种。去过医院后的几个月,他飞快地消瘦。我曾嘲笑过的大肚子也日渐扁平直至凹陷。与此时的他相比,我却飞快地胖了起来。因为给他特制的肉粥不幸被我视为珍馐,每日必定狼吞几大碗。他曾说过看着我吃饭都觉得特别香,不知那段日子看着我如饕餮一般吞食家常菜时的他,会不会得到些许慰藉?如若能此,我的赘肉也算没有白白长上去。对了,还有那些被我剥了皮的山楂,是不是给他素淡寡味的饭食添了些色彩?这些疑问当时都没有问过,现在也只能自己揣测了。

  后来,他真的很消瘦羸弱了,甚至站立都会双腿颤抖。我每天都紧张地守在他身边,生怕稍不留神他就会在起身时摔倒。也正是那个时候,家里为他在不远的地方租下了一套宽敞的房子,为了安慰他几年漂泊在北京的不安的心。我想,对于一位老人而言,叶落归根应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这代人不会在乎这个,因为我们本就是无根的浮萍,人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搬家的第一天晚上,他坐在窗前的沙发上喝鸽子竹荪汤,享受的表情让现在的我想来会有点心痛。若说他的漂泊,还是我一手造成的。如果不是为了照顾我他不会来这,变成离开树枝的银杏叶,在北京九月的秋天里随风打转。搬进新居的两个月后,他就离开了。可怜这位地道的东北老人的火化证上,祖籍一栏填的竟是“河北”。

  好像是周三,快要期中考试了。我在他的家里吃过饭就急着回家复习。他斜靠在里屋的床上对我挥挥手,笑着说“再见”。后来,我们就真的再见了。

  现在,每当我遇到自己难以克服的困难或者想不明白的问题时,总会想起他。会想,如果我问他这样的问题他会有怎样的解答?我很想让他看看我长高了的样子,梳短发的样子,戴黑框眼镜的样子,还有许多……他从未见过的样子。当然,还很想让他看看若干年后我的丈夫、我的孩子,他的曾孙。生命就是这样神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轮回的。我的血管里流淌着我父母的血液,我父母的血管里又流淌了祖辈的血液,所以我不仅是我父母生命的延续也是祖父母生命的发展,只要我的心脏还跳动,他们便都安好。

  玉渊潭里的樱花又开始盛放。记得他说过晚樱最好看,像雪,像云。好像他还说过有一棵特别不起眼的小树是开淡绿色樱花的,可惜年年这个时候都去,就是没找到过。

  很想再陪他看一次樱花,搀扶着他到樱花树下,然后告诉他,他一直捧在手心里的最没出息的孙女是多么爱他。

篇十二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这个节日,主要是祭奠祖先,追念古人而设置的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形成那各种不同的鲜明对比,让这清明节更加充满神秘的色彩。趁着清明节小长假,爸爸妈妈把我带回了老家,让我领略了一番老家的清明扫墓的活动,家乡的清明节,让我满怀深情,难以忘怀。

  在回老家的路上,我的内心都是洋溢着激动飞扬的心情,心跳总是按耐不住,犹如跳出来的兔子一样,难以控制它跳动的频率。在走过了很久的一段时间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家乡。那一天,下着蒙蒙细雨,真是应了〞清明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前人留下来的伟大诗句。看着满天的乌云,我不尽感到了有一番别有的风味,仿佛觉得这毛毛细雨是为死去的烈士们而下的,这是对他们所贡献的力量而作出的肯定。这雨感觉有点凉,尽情地挥洒到了我的身上,和我来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再看看周围的景物,这些景物好像活了起来一样,竟然和人的心情变得沉重、严肃起来。

  当我们走到屋子里的时候,门口早已战出来了全家的人,奶奶,爷爷,大伯,大舅,婶婶,阿姨,还有表哥,他们早已等待我们的归来,一大早在这门口里等待着我们。这样的场面,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因为,这在平时,只有那欢庆的春节,我们才可以聚在一起,才可以在一起共度美好的天伦之乐,因此,我十分珍惜这一令人难忘的一刻。

  临近中午的时候,爷爷奶奶都准备好了清明节的饭菜,这饭菜可不像春节的那么丰盛多彩,而是像平时一样的清淡,只见饭桌上放着一点鱼,还有一些果子,还有一窝香碰碰、热滕滕的青菜豆腐汤。用餐的时候,爸爸给我说了,这是我们家乡里清明节时候的风俗习惯,准备清明节的祭品,就必须有清明果,还有一些鱼肉,最重要的是要青菜豆腐汤,会站在我们的一带,流传着在清明节里喝青菜豆腐汤便可以让自己的一生一清二白。

  吃过午饭过后,稍作休息了一会,我们便向山里走去,来到清明节最重要的戏玉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清明节拜祀仪式。爸爸认真地告诉我,我们家乡的清明节,一定要到下午才能进行,上午是不可以到山里拜祭,一定要遵循我们当地的这一风俗习惯,因为这样做,才能体现出我们对先辈的尊敬和爱戴。

  在去山里的路上,我们路过了绿叶葱葱的竹林,穿过了茂盛的树林,一路上是那么的幽静,还时不时传来鸟儿的鸣叫声,好像这鸟儿也感受到了清明节的到来,纷纷赶来和我们一起拜祭先人,以表示对先人的尊敬。我们经过了一段路程之后,终于来到了拜祭的地方,这是一处十分宽畅的位置,矗立在半山腰之中,奶奶告诉我,这是要先们在半山腰中能够观看山里的情况,守护着整个山头,同时也是在保护着我们这些人。

  来到之后,我们便各自忙了起来,我们忙里忙外的,干起活来十分有劲,完全没有半点劳累的意思。爸爸妈在坟墓清理环境,清理着一些大大小小的杂草,让先人们有一个好的环境,更加舒服的享受地下的生活,你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尊敬与爱戴。爷爷奶奶就十分认真地摆摆放着拜祭的东西,他们从竹篮子里拿出来了碗和筷子,还有酒杯,这是5个碗,5双筷子,5个酒杯。我见了,便来到爷爷奶奶身边,蹲了下来,在认认真真地帮着他们。我把鱼、肉、豆腐等各种祭品,小心翼翼地放到了碗上,还在酒杯上倒满了酒,等这一切准备完毕之后,就等着爷爷奶奶做接下来的事情。这时,爸爸妈妈也把杂草给清理完了,我们就站在了一旁,看爷爷奶奶如何拜祭先人。我们站在一旁看着,只见爷爷和奶奶提着灯笼,向四面八方遥湃,他们嘴上还忙着唸道:神秘的祖先们齐聚共饮,祝祖先们如意自在,在这之后,爷爷奶奶就把我倒好了的酒,潇洒地挥洒在了坟墓前边,这是在保佑我们这些后人生活顺利,日子平安。最后,爷爷还把一大瓶的酒倒了出来,这是在希望先人祝愿我们的国家福安康,国家昌盛。在行酒之后,我们便烧起了钱纸,点上了香炉和油烛,一起拜祭我们伟大的新人们,以此来纪念他们。在这之后,我们就放了鞭炮,以一种轟烈的方式结束了这次的拜祭活动。

  临走之时,爸爸妈妈还检查了坟墓前的烟火情况,认认真真地把这些烟火给扑灭之后,你们才圆满地离开了这里,才开开心心地往家里的方向奔去。

  家乡的清明节,真是让我了解到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让我清楚地知道了各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这是一种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把这种优良传统给蔓延下去,让中华民族传统一代又一代的留给我们的后人们,使之发扬光大。

篇十三

  又到了每年一次的清明节,爸爸妈妈带我回河南老家去扫墓,一路上,春光明媚,阳光灿烂,高速公路两旁,有嫩绿的麦田、腊黄的菜花、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多美的春色呀!

  河南的清明节可隆重了,我们家的祖坟分布在风景秀丽的清源上,清明时节满山遍野都是上山扫墓的人,山上一片热闹。大人们准备了许多糕饼点心、水果饮料,一整袋一整袋用扁担挑着,小孩们有的拿锄头、有的拿铲子随后跟着,一家人一起上山扫墓。扫墓活动可有意思了,每找到一处祖坟,我们就分头忙开了,有的除草、有的添土,不一会儿就把杂草丛生的坟头整理得干净了许多,接着还要把五颜六色的墓钱插在坟头的新土中,并用毛笔蘸上红漆把墓碑上的字工工整整的描新一遍,这一来,日久未修的祖坟顿时面目一新了。

  大人们取出供品摆在坟前,点燃香烛,还烧了许多纸钱,这些供品是给祖先吃的,纸钱是给祖先用的,表示我们后辈的孝心。最后大家要按从大到小的辈份轮流磕头祭拜,有的口中还念念有词呢,瞧,表哥念着:“祖先保佑,让我高考多考五分!”多可笑呀。还有更有趣的事呢,祖先的墓碑左列留有一行未曾描过的文字,我呢不假思索拿起笔就描,慌得爸爸一声惊叫:“别动!”,原来这行字是留着给奶奶逝世后才能写上的,我差点闯了祸,赶紧在祖先坟前磕了四个响头,大人们乐得呵呵大笑……

  扫完了墓,我们都累坏了,下山的脚步一瘸一瘸的,但这一天过得真有意义,清明节让我对我们的祖先增添了几分敬意。

篇十四

  清明时节,如若没有雨的陪衬,自是少了那份理所应当的凄凉与清冷。听,那淅淅沥沥恼人的雨声,把整个世界,都织进了无边无尽的迷濛和惆怅之中。这个季节的雨,应是属于思念的雨。被冬冻结了一季的心,便随雨敲窗棂的节奏,轻拂沾染一身的尘埃,走进岁月悠长的小巷,让一些孤独的思念,在文字里绽开芬芳的花蕾。

  今夜,在雨声空寂的浸润里,就让我一个人安静地倚窗而立,然后,眺望遥远的苍穹——那个叫做天堂的地方。让我,再次轻轻地呼唤一个永远也不会答应我的称呼,让我,再次将漫天的雨丝,编织成一张这辈子也不可能再对我微笑的面容。那时紧时慢的雨声啊,是您在遥远的天边,轻唤着我的乳名吗?声声,都饱蘸着思念的苦涩。字字,都凝结着无奈的愁绪。我将手伸出漆黑的窗外,好希冀在茫茫空冥之中,能握住些什么。是在清冷的风中紧紧地拽住您的蓝布衣角吗?还是在沁凉的雨中抚过您丝丝银白的发梢?但是,除了一手的冰冷和湿润,我终是什么也无法握住。

  不知从何时开始的一场干旱,让雨的飘落沦陷成一场尘封的记忆。而我对你的思念,竟然也如一条行将干涸的河床般,随渐行渐远的岁月,正在逐渐地走向枯竭的断流。如若不是一场及时到来的雨,我是不是会将您就此遗忘在时光的深处?还好,这场淋漓的透雨,终于赶在了清明前,为这个古老的节气,弹奏一曲哀伤的音乐背景。

  仍是乍暖还寒的时节,风夹裹着冰凉的雨丝,带着久违的潮湿气息,淋湿了一地的思念,也淋湿了我枯瘦的心,点点哀思在四月的雨中肆意泛滥。凄风冷雨之中,那白色的梨花,正瓣瓣飘零,空中仿若翻飞着一片片洁白的纸幡。炷炷袅袅升腾的香烟中,浮现着您慈详的笑容,我熟悉的皱纹正开心地舒展着。倏忽间,风吹过,您的笑容不见了,还是那座坚硬冰冷的坟茔,如此绝情地横亘在我和您之间。我和您啊,仅仅只隔着一层薄薄的大理石,但是,我却是如此痛苦地清醒着,那岂是一层石板的距离,那是生与死遥远的距离,是阴阳相隔的永远!

  其实此刻,关于坟茔,也只是我的幻觉罢了。今年的清明,我仍然没有到您的墓前,折一朵菊花装点您的坟头,亦没有点燃泛黄的纸钱,让它带去我的孝心。我知道,永远静静地安睡于墓中的您,其实,根本不再需要这些了。一沓纸钱,两对蜡,三炷香,只不过是活着的人,对自己的安慰和交待。而我,东风寒食之时,只在心中,燃一炷香,将您深深祭奠。不想为自己寻找一些牵强借口,只想说,您是懂我的。因为,您一直都是如此地宠爱着我,您一直都会原谅我犯下的错误。

  想您,在这纷纷的雨天。零散琐碎的记忆,随四月的雨丝,清晰地飘过我思念的苍穹。

  仍然是下雨的季节,天地濛濛,笼罩在一片轻烟中,整个世界是如此的静谧。老旧的屋子里,飘浮着缕缕潮湿的气息。我倚靠在小竹椅上,细数着雨滴落下的声音。雨敲在屋顶的瓦当上,宛如弹奏叮当的小曲。有雨水顺碎烂的瓦片,嘀嗒嘀嗒地落在了屋里的泥地上,凹进的泥坑里,便积起了一洼小小的水滩。您蹒跚着身子,尖尖的小脚颤颤巍巍迈过被岁月磨得光洁的门槛,从里屋取出搪瓷洗脸盆洗脚盆接雨。于是,雨水滴下的声音,由细微的嘀嗒声变成了泉水的叮咚声,竟是那般的悦耳动听。在这样无聊的雨天,能享受到如此天籁之音,于我是兴奋的,而于您,却是安详的。您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做些手工的活。比如,坐在八仙桌旁的高凳上,为我做一个鸡毛毽。方孔的铜钱,黄铜色的顶针,黯淡的光线里闪着银光的细针,还有那些五颜六色的碎布,以及鲜艳油亮的鸡翎……这些东西经您的巧手摆布上一个时辰,便神奇地变成了一个镶着漂亮牙边,我可以自豪地向小伙伴们炫耀的毽子了。

  只是可惜,那些毽子早已不知了去向,唯留下这样一个昏暗的场景,让我在以后的岁月里,将思念的痛苦辗转反侧。

  雨,纷纷扬扬,还在不停地飘过夜的窗台。不知道,在这样的雨夜,又将有多少的生命,带着美好或遗憾,会在某一终点戛然而止。而我,不也正是奔赴在这条生命终结的路上吗?我,不也正是在朝着有您的天堂,渐渐靠近吗?

  如若可以,我希望用自己在世的岁月,换取时光的倒流。我,仍是那个无忧无虑懵懵懂懂的孩童,而您,仍是那个耐心呵护我纵情宠溺我的老人。只是啊,我又是多么清醒地知道,所有的一切,仅是我一厢情愿的梦想,那些远去的时光,那些属于我们的,跌落在时光深处的宁静和欢乐,是再也回不来了,而沉睡在坟茔中的您,也再也不可能醒来了。

  清明的雨啊,你就尽情地下吧,一如我无法控制的泪水,划过冷清的黑夜。抚摸着您的照片,我终是无法驱走积郁于心的哀痛。快四年了,您走后的日子,每年的清明,您的坟头,总会有钱纸翻飞,而我,不会选择在这样的日子祭奠您。因为,我知道,喜欢热闹的您,定然不会喜欢只在清明那一天,才能享受每年一次貌似热闹的场景。我会将您喜欢的热闹,在一个平淡的日子里,延续……

篇十五

  自唐宋以来,清明节是整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一个大节日,其习俗活动之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足以和春节一比高下。这里我们把其传统习俗分为三大部分:祭祀、春游、饮食。

  (一)清明节的祭祀活动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五、十月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祭祀的对象。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

  祭祀的时间。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祭祀的场所。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祭祀的方式或项目。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宋庄季裕《鸡肋“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篇十六

  他和她都老了,很老很老。老到那只他娶她时送的银镯子,已经被磨损的看不清花纹;老到他为她戴上银镯的手,已经变得颤抖。清明时节雨纷纷,让人想起那时的他和她。

  他年轻时,也是个皮相极好的小伙;她年轻时,也是隔壁村里爱漂亮又朴实的农家女。或许是一天,她背着背篓在清明的小雨中,偷采了烂在山中的白茶,在温泉边奢侈地用茶泡脚,遇见了他;或许是那年清明早起,本想拜隔壁的阿婆的坟,却迷迷糊糊地拜成了他家的。总之,好像是缘,两个人拉拉扯扯,走到了一起。

  菱叶萦波荷s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簪头落水中。

  他替她戴上了银镯子,稳稳地。

  亲戚邻里们说,她嫁得好。她是农家女,却真不会做菜做饭。每天早晨,他揉好面,真好馒头,煮好豆浆,她便起来了。每年清明,她准会吃到她做的清明馍馍。听她讲晋文公,介什么推。他是文化人,也是爱读书的农村人。他是说过怎样做清明馍馍的,酒米,棉花草……她不在意的听着,因为她知道,他会做给他吃。

  后来他们有了一双孩子,他是严父,她是慈母。他做父亲可做得真好,孩子们还未入学,他便把他们抱在腿上,讲讲气壮山河的历史人物,长长的中华历史。那会儿农村,有哪家孩子受这般教育,他是前瞻远见式人物。每每过节,他也会应时节讲讲玉兔嫦娥,年兽,晋文公,介什么推的。他讲这些时一向严肃,板着脸,唔,他说敬畏文化和历史。她在孩子面前,不怒自威。但对村里的其他乡亲,他却热心到不行。哪家有困难,他手一挥,便把他们的小半积蓄借了出去,再借,再借。可她很少制止他,因她深知他内心的善良、热忱以及执着。她是慈母,也是良妻。在全家人都得紧肋裤腰带时,他再借钱出去,她也只能一抿嘴里的苦涩。在他心里,四周的邻里,均是骨肉至亲,村子里的每个人,都与他有着同一个姓氏。慈母和良妻,她扮演得并不完美。那时无油无盐的饭菜,她也会做,却无法像他做的那般,美味可口。良妻只能在夜晚,坐在灯下,等她的丈夫从大队下班回来。

  再后来他们的孩子长大了。

  他们给她买了电饭煲,她终于可以煮香白的米饭,虽然有时夹生。他们可以供养他们了,田里的农活在逐渐减少。她经常在午后,同他踱到后面的竹林打麻将,口中哼着老旧的歌。竹林里的邻里都是和他们差不多年岁的。一群老人颠三倒四地打牌,稀里糊涂地开心,一元两元的不谓输赢。

  更后来他们有了孙子,他和她在慢慢变老,他的执拗劲更厉害了。他接孙子放学,孙子今天的拼音还没掌握牢。那会儿教育开始现代化了,汉语拼音可重要了。他犯起了倔,把孙子往路中间一放,直到孙子把拼音念得滚瓜烂熟,他才用自行车把孙子载回家。她只是在听到糟老头的倔脾气后,想起了当年那些借走的钱。转眼间利息已经回来,黄二娘的鸡蛋,王五的鱼,张小子的桑葚……这次他所坚持的,说不定也是这因果的链吧,她笑了。再是清明,他又讲起清明寒食的来源,是为纪念叫介子推的,介、子、推。她想起他给孩子孙儿们讲的语句,年年都讲,连她这个农村老妇都记得了。

  后来他们更老了。他开始经常伤风咳嗽,她倒还健康,时时照顾他。

  有一次他不知从哪里听来医生给他用的药不对,犟脾气一犯,竟然咳嗽了也不吃药。于是她便偷偷跑去告诉医生。医生赶至,责怪他生病还那么武断,居然不遵医嘱。他脸色铁青,知道是有人告了密。她呢,就当他是一时犯倔脾气了,管他呢。

  但她突然生了病。突然,忘记了怎样喝水,怎样咽饭,怎样穿衣。好像一刹那,她把什么都忘了。她果真是老了,老得认不得经常玩的麻将,甚至,有时,连他们的孩子也不认得了。但她唯一记得的,依然是他,他的模样、声音,熟悉而清楚。自从生了病,她变得有些小孩子了。去城里最好的医院住院,她定要他陪伴,子女守着是不行的。他也老了,在医院守了几天,竟伤了风,但仍不忍离去。

  冥冥之中,他们都感受到了什么。她在孩子的劝说下,纵心里不舍,也急急忙忙地遣他回家休息养病。他说,好,明天来看你。

  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她要回家了。他早早出发,站在村口最醒目的地方,等她。她慢慢下车,他慢慢走近。夕阳很暖,他牵着他的手,慢慢回家。

  她想起了介子推,在很久很久以前,宁愿被火烧死,也抱着树不放,不离开母亲,不下山的人。她不懂介子推的深意,只知道,她也想的,不离开他们,不离开安谧的村庄,他们的家。

  又是清明,门口开花的的玉兰树因小雨变得疏落。空气里泥土开出芬芳的小花,一如那年清明雨中的茶香。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人,渐渐远行。孙女要向他学做清明馍馍,她知道,或许明年,他就老到做不动了。酒米,棉花草……她依然没学会呢。她,他和他们的子孙去给祖先上坟。雨一直不停,落在叶面,落在泥土上,汇成细流,和他们的光阴一同逝去。或许有一天,他们也要这么,长眠地下。她想,谁也免不了呢。

  那一天来临之前,她想和他,慢慢共老:那一天来临之后,他愿同她,静静靠在一起,躺在土堆一隅,看清明,烟雨纷纷。

篇十七

  风来了雨来了,下雪了,天寒了,这时候我就想起妈妈,尤其是变化的天气,就象是妈妈在遥远的地方向我呼唤。

  妈妈病了,是半身不随,几十来年一直将究着生活,慢慢的度过人生的日子,不见那种艰难的走动,没有什么,见了就不由不得人想大哭,大哭也罢,难过也罢,辛酸也罢,是改变不了母亲人生的现状的,儿女们在跟前时,上个厕所还罢了,儿女们不在身边了,免不了就会拉在裤子了上,尽管儿女们不嫌母脏,但母亲受的罪可想而知,这时候人就想哭,大声嚎哭,也许这样会让自己的心情好受一点。

  其实拉在裤子上,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一把水,一洗就净了,我们长大,不就是屎尿让父母给洗净了,把我们从小洗大了,给父母洗又有什么呢,时而久之,给母亲洗也成了习惯,也不是什么事,回想起母亲的艰难,也是造就了我们这些儿女的孝顺和名声。

  最令人难过的是,母亲一个人在门口走动时,风来了,尘土飞扬,妈妈想往回走,好身体的人,不到十几秒就回到了家中,可母亲就是这十几秒的时间,得好长时间挪步,一个小时都走不到家中,头发吹乱,脸上染上了尘土,浑身不象样子,那种模样你一见,就会哭出声来,可又有什么办法呢?为了生活儿女们还得拼搏,虽然我们还孝顺,但是失误总是很多,妈妈在岁月的日子,不知多少次成为尘土般的妈妈,我们一见不到几秒就把妈妈背回家了,可妈妈一个怎么也回不了家,风来了,吹的妈妈随时都能倒下,那儿有走前的力气呢?妈妈受罪了。

  妈妈病了,妈妈知道不锻炼身体可能更糟,知道病魔不但会给自己带来负担,而且会给儿女们增添累赘,所以母亲天天坚持锻炼,妈妈顽强的毅力,还真的一天比一天精神好,风和日丽的时候,就是妈妈享福的日子,走快点走慢点,都无所谓,随时还可以和熟人说说话,但是苍天总不会今天天风和日丽,,没有变化。

  有时候儿女们出门时,天好好的,就是这种天气,儿女们才疏忽了对母亲的照顾,雨来了,若大一个院子,确是走不到家,尤其是暴雨来的时候,从暴雨来,到暴雨结束,一段很短的路径,母亲还没有走完,雨来了走不动,在走都挪不动一步,直到雨淋湿了全身,母亲哭了,泪水和暴雨融在了一块,当母亲述说这些经历时,母亲和我们都在失声的痛哭,不哭怎么由得了自己,哭一阵子,也就没有了什么负担。

  平常的生活中,母亲的记忆也好,也很健康,就是一个病,让母亲失去了自由,提起了病,心就难过。雪天的日子,妈妈也出来走走,一般都是有人照看,有时候天看起来好好的,云来了,遮住了天,雪来了,而且很大,还在外面走动的母亲就受罪了,虽然母亲不会走多远,但是一步步的挪动,当走到家的时候,就成了雪人,有时候儿孙们会开玩笑,但是玩笑过后,还是让人难过。这就是我的妈妈经历的日子。

  妈妈病了,几十年来,和儿女们也过的很舒坦,虽然妈妈不能做什么活碌,但是在家看看门,来个人说个话,指挥还是可以的,一家过日子有艰难的时候,也有快乐的日子,走过了风雨的磨难,也享受春风的和煦,和儿孙们的天伦之乐,多少痛苦的时候过去,我们也会获得很多快乐的笑声。

  艰难的日子,造就了我们孝顺的名声,给我们增添了意想不到的名誉,回想起这些都让人流泪,其实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妈妈,而不是孝顺的名誉,孝顺的名誉给了我们,但是备受艰难的到是我的妈妈,名誉是什么呢?什么都不是,真正的意义还是妈妈能和我们相依为命,在艰难的岁月里,能相互听到笑声,看到对方的人生里程。

  雪来了加着雨,路很滑,想起妈妈给我说栽倒,不到几十步远的地方,就是到不了房子,妈妈喊我们,我们听不到声音,但是妈妈就不停的喊,当我们感到心慌不知是什么原因时,回家看到妈妈不知乍的爬回了家,人已成了泥人,随之伴随着的是母亲和儿女们的痛哭。这就是我妈妈人生老境的痛苦里程,妈妈真的受罪了,妈妈的艰难儿女们是无法感受到的,看到这些和想起这些眼前就是一片模糊,泪水遮住了眼帘。

  妈妈走了,也把艰难抛弃了,妈妈不想在害儿女们了,理解我们的妈妈选择了永远的离开我们,走了妈妈我们也掉了魂一般似的,兄弟姐妹,没有了凝聚的借口,不象过去,兄弟姐妹总是相会一起,虽然日子苦了一点,但苦的快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到了,真的还降下纷纷的细雨,我和弟兄们去坟莹祭奠逝去的母亲,心中真不是滋味,妈妈在的日子,有着人生的痛苦,但也有人生的快乐。可这妈妈一走,没有了艰难的承受,但也没有了快乐的体验,心空了,留下的是不尽的思念。

  当我们跪在妈妈的坟前时,真的想大哭一场,妈妈我们给你来磕头了,妈妈,儿女不孝,清明我们来给你扫墓祭奠。

篇十八

  他和她都老了,很老很老。老到那只他娶她时送的银镯子,已经被磨损的看不清花纹;老到他为她戴上银镯的手,已经变得颤抖。清明时节雨纷纷,让人想起那时的他和她。

  他年轻时,也是个皮相极好的小伙;她年轻时,也是隔壁村里爱漂亮又朴实的农家女。或许是一天,她背着背篓在清明的小雨中,偷采了烂在山中的白茶,在温泉边奢侈地用茶泡脚,遇见了他;或许是那年清明早起,本想拜隔壁的阿婆的坟,却迷迷糊糊地拜成了他家的。总之,似乎是缘,两个人拉拉扯扯,走到了一起。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簪头落水中。

  他替她戴上了银镯子,稳稳地。

  亲戚邻里们说,她嫁得好。她是农家女,却真不会做菜做饭。每天早晨,他揉好面,真好馒头,煮好豆浆,她便起来了。每年清明,她准会吃到她做的清明馍馍。听她讲晋文公,介什么推。他是文化人,也是爱读书的农村人。他是说过怎样做清明馍馍的,酒米,棉花草……她不在意的听着,因为她知道,他会做给他吃。

  后来他们有了一双儿女,他是严父,她是慈母。他做父亲可做得真好,儿女们还未入学,他便把他们抱在腿上,讲讲气壮山河的历史人物,长长的中华历史。那会儿农村,有哪家孩子受这般教育,他是前瞻远见式人物。每每过节,他也会应时节讲讲玉兔嫦娥,年兽,晋文公,介什么推的。他讲这些时一向严肃,板着脸,唔,他说敬畏文化和历史。她在儿女面前,不怒自威。但对村里的其他乡亲,他却热心到不行。哪家有困难,他手一挥,便把他们的小半积蓄借了出去,再借,再借。可她很少制止他,因她深知他内心的善良、热忱以及执着。她是慈母,也是良妻。在全家人都得紧肋裤腰带时,他再借钱出去,她也只能一抿嘴里的苦涩。在他心里,四周的邻里,均是骨肉至亲,村子里的每个人,都与他有着同一个姓氏。慈母和良妻,她扮演得并不完美。那时无油无盐的饭菜,她也会做,却无法像他做的那般,美味可口。良妻只能在夜晚,坐在灯下,等她的丈夫从大队下班回来。

  再后来他们的儿女长大了。

  他们给她买了电饭煲,她终于可以煮香白的米饭,虽然有时夹生。他们可以供养他们了,田里的农活在逐渐减少。她经常在午后,同他踱到后面的竹林打麻将,口中哼着老旧的歌。竹林里的邻里都是和他们差不多年岁的。一群老人颠三倒四地打牌,稀里糊涂地开心,一元两元的不谓输赢。

  更后来他们有了孙子,他和她在慢慢变老,他的执拗劲更厉害了。他接孙子放学,孙子今天的拼音还没掌握牢。那会儿教育开始现代化了,汉语拼音可重要了。他犯起了倔,把孙子往路中间一放,直到孙子把拼音念得滚瓜烂熟,他才用自行车把孙子载回家。她只是在听到糟老头的倔脾气后,想起了当年那些借走的钱。转眼间利息已经回来,黄二娘的鸡蛋,王五的鱼,张小子的桑葚……这次他所坚持的,说不定也是这因果的链吧,她笑了。再是清明,他又讲起清明寒食的来源,是为纪念叫介子推的,介、子、推。她想起他给儿女孙儿们讲的语句,年年都讲,连她这个农村老妇都记得了。

  后来他们更老了。他开始经常伤风咳嗽,她倒还健康,时时照顾他。

  有一次他不知从哪里听来医生给他用的药不对,犟脾气一犯,竟然咳嗽了也不吃药。于是她便偷偷跑去告诉医生。医生赶至,责怪他生病还那么武断,居然不遵医嘱。他脸色铁青,知道是有人告了密。她呢,就当他是一时犯倔脾气了,管他呢。

  但她突然生了病。突然,忘记了怎样喝水,怎样咽饭,怎样穿衣。似乎一刹那,她把什么都忘了。她果真是老了,老得认不得经常玩的麻将,甚至,有时,连他们的儿女也不认得了。但她唯一记得的,依然是他,他的模样、声音,熟悉而清楚。自从生了病,她变得有些小孩子了。去城里最好的医院住院,她定要他陪伴,子女守着是不行的。他也老了,在医院守了几天,竟伤了风,但仍不忍离去。

  冥冥之中,他们都感受到了什么。她在儿女的劝说下,纵心里不舍,也急急忙忙地遣他回家休息养病。他说,好,明天来看你。

  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她要回家了。他早早出发,站在村口最醒目的地方,等她。她慢慢下车,他慢慢走近。夕阳很暖,他牵着他的手,慢慢回家。

  她想起了介子推,在很久很久以前,宁愿被火烧死,也抱着树不放,不离开母亲,不下山的人。她不懂介子推的深意,只知道,她也想的,不离开他们,不离开安谧的村庄,他们的家。

  又是清明,门口开花的的玉兰树因小雨变得疏落。空气里泥土开出芬芳的小花,一如那年清明雨中的茶香。雨纷纷,旧故里草木深,人,渐渐远行。孙女要向他学做清明馍馍,她知道,或许明年,他就老到做不动了。酒米,棉花草……她依然没学会呢。她,他和他们的子孙去给祖先上坟。雨一直不停,落在叶面,落在泥土上,汇成细流,和他们的光阴一同逝去。或许有一天,他们也要这么,长眠地下。她想,谁也免不了呢。

  那一天来临之前,她想和他,慢慢共老:那一天来临之后,他愿同她,静静靠在一起,躺在土堆一隅,看清明,烟雨纷纷。

篇十九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家家门前都要插柳条,吃鸡蛋。下午爸爸带我和妈妈去寻找柳枝。

  在我们家前面是一个乡村,那里小溪清澈见底,高大的柳树一排排的,像坚守大门的士兵。爸爸抱住一棵柳树就往上爬,由于柳树的枝太高了,而且树干上也没有鼓出的地方,所以很难爬上去,眼看着爸爸就要掉下来,我灵机一动,连忙上前托住他,妈妈见了也来帮忙,爸爸就势一脚登了上去,手抓住了一根又粗又大的柳枝,扔了下来,在他跳下的时候差点掉进河里。

  回家的路上,爸爸说:“儿子,给你做个笛子”,我很纳闷,用什么做?怎么做?只见爸爸折了一根柳枝,用手使劲的拧了拧,直到柳皮脱离柳树,然后把弄松的一段截下来,再用手把最头的皮弄掉,爸爸说:“好了,你用嘴吹吹吧”。我深吸了一口气,把笛子放入嘴中,使劲一吹,没想到笛子非但没没我吹响,还差一点吹飞,爸爸给我示范了一下,并对我说了决窍,我再一次尝试,嘿!还真行。我把妈妈也教会了。

  回到家爸爸又做了两个,我们一人一个,坐在沙发上,跷着二郎腿,吹着笛子,好像在感受着当上音乐家的感觉。

篇二十

  转眼又到了清明,又要扫墓了。应了大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我们正是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乘车前往陵园的。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到了山脚下。陵园位于一大片毛竹林中,远远望去就像一片竹海。一阵风吹过,竹叶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就像海浪拍打的声音。小爷爷在墓前的空地上摆好桌布,放上祭品,开始祭祖。等小爷爷祭完祖后,我和叔叔拿着工具准备去挖笋了。

  我拿着竹棍轻轻拨开地上厚厚的竹叶,细心地寻找着毛笋?突然,我发现一个小小的笋尖从土里探出了脑袋,我兴奋地大叫起来。叔叔拿起锄头奋力地挖着,不一会儿穿着黄色外衣的笋宝宝就被挖了出来。我把毛笋放进袋子里,又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一棵、二棵、三棵……越来越多的笋宝宝被我们挖了出来,竹林里到处都是我们欢快的笑声。

  雨渐渐地下大了,我们带着我们的“战利品”踏上了回家的路!

篇二十一

  杜牧说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它是我国传统的佳节,它的来临象征着春季的过渡时期,每逢这个佳节,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比如说去给亲人或英烈扫墓,探望亲人或英烈;尽情地去踏青,享受在春天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还要吃上一口热腾腾的清明粿……

  这个清明真的让我难忘,它帮助我回忆了那些早已失去的美好,让我一遍又一遍记住曾经的遗憾,不断成长;它让我不断释放出过去的`烦恼,在幽静芳香的环境里生活,仿佛找到了童年的美好……

  那一天的早晨,我和父母一起乘坐公交车到马尾区的一个墓园,去探望早已过世的姥爷。来到这墓园,给了我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好像姥爷从我身边经过,用温和的话语不断呼唤着我,每当我回头看的时候,早已销声匿迹成灰飞烟灭了。我们慢慢走到姥爷的墓碑前,静静地站在那里沉默,此刻我在想:时间真的很快,姥爷一转眼走了四年了。姥爷,在天堂的您能否用心知晓,这四年我们家人是怎么度过的!每天我们都很思念你,就像紧紧抱住珍贵的宝藏一样;每天我们都很担心你,就像心灵里发出共鸣的亮光。

  看着您的照片,我还能回忆起您以前可爱的模样,回忆起您以前对我语重心长的一字一句,回忆起我们曾经的点点滴滴,仿佛在内心深处还能感受到温暖……此刻的我也在想:姥爷,您如果当初身体倍儿棒的话,也许现在您就在我们身边了,也不会让我们伤心了。四年前,夺走您宝贵生命的恶魔,不是其他的,就是您身上的悲观和胆怯。

  这些年,我也渐渐明白了,做人一定要知足常乐,只要每天你的脸上都挂着笑容,什么事情都能挺过去。不能怪您,这能说是命运压迫着您,从嘴里道出对人生的感慨,从脸上显出面对困难的胆怯,从行动上体现出放弃。

  之后,我和父母都为姥爷鞠躬,为他扫墓。这第一下的鞠躬,是我们家人对您过去的尊敬和佩服,可以说没有您,我们就不能生活得更好。这第二下的鞠躬,是我们家人对您的思念和祭奠,可以说您是世界上最可爱,最亲切的人,让我们过去的点滴都充满色彩和乐趣。这第三下的鞠躬,是我们家人将您深深记在心里,化为明天的动力激发我们积极奋进。瞧,这一场面,虽然表面上比较令人伤感,流泪成河,但往往是很温馨的。

  姥爷的墓碑树立在大自然的世界里,不断吸收精华,不断释放出能量,就好像他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仙境,任凭风吹雨打,仍然屹立不倒地扎根在土里,给我们明天生活的希望。

  那一刻,我流下了泪水,不知道是辛酸的还是甘甜的。听,那一阵阵悲痛的哭声就像一个无助的人,送走了我的威严,仿佛那富有气派粗壮的男音,慢慢变成了那样矫情娇弱的女音。哭得那是惊天地泣鬼神,哭得那是从未有过的心碎……

  那眼眶早已红透了大地万物,我的脑海里不断在放映着和姥爷一起生活的电影,每一个情节都让我感动和温暖,每一字每一句每一行都让我亲切和铭记。放映着犯错误时,姥爷对我的责怪;也放映着哭泣时,姥爷对我的安慰和鼓励……但都是曾经了,美好的花样年华已经逝去,回过头来也难再找到这些美好,只能在梦里和心灵中不断感受。

  我仍然还记得姥爷对我的一句话:“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出息。”随着一股暖流进入我的心田,让我瞬间爆发出动力,迎接美好的明天。

  回到家,我的父母匆匆忙忙地蒸了一盘清明粿给我吃。当我咬下去的每一刻,眼前总是浮现出姥爷的面孔和背影,那声音还是那样的温和,对我的关心还是那样的温暖。吃完了一个清明粿,仿佛回味了一遍与姥爷一起最温馨的生活片段,不一会儿,只见那盘子上一滩泪水,形成了一面心灵的镜子,仿佛又从这面“镜子”里看到了姥爷的样子。

  我的心灵一次次被触动,仿佛以前对姥爷的错误都一贫洗净,带着这份寄托环绕着我。

  我的心似乎在对他说:“姥爷,我们家人都挺好的,现在的生活也很不错。在天堂的您不用担心我们,倒是我们有时候担心你过得好不好。姥爷,以前是我不对,做了一些惹您生气的事情,现在我已经成熟了,知道了人生的很多道理。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取得我理想的成就,来照顾好家人们。感谢您这些年对我的养育之恩,下辈子我会报答您的!”

  今年的清明节真的令我难忘,让我想通了很多很多的悲欢离合,让我感受了很多很多的儿女情长。清明节跟拗九节,中秋节,甚至是春节一样,是我们成熟最突出的时段。

  往往什么事情在这一时段都能焕然一新。为什么清明节我们要扫墓,因为我们要孝敬对待我们有恩的亲人,让曾经含辛茹苦,付出汗水的他们也享受大自然的温存。为什么清明节我们要踏青,因为我们要忘淡曾经过去的烦恼和不快,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找回属于自己的欢乐。

  清明节,让我难忘。

篇二十二

  “清明时间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转眼间,时光飞逝又来到了清明的时候,看到这一天,大伙儿都会烧祭品,上山扫墓,缅怀先烈。出游踏青,制作清明团子,这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来到山脚下,一步一步往上爬,我们冒着40度的斜坡顶着巨大的压力,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年红军远征时的场景,敌机四伏的泸定桥,空无人的草地,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历千难万险,终于将国民派赶出了大陆,而我们却在这个小小的斜坡上挣扎,真是没用!正值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我的身体,没有水喝,没有食物,这或许是当年红军遭遇的最大的困难吧?想到这些,我就一鼓作气,冲锋在前。

  终于爬上山坡,一种放下压力的舒适感爬上我的心头,望着脚下黑压压的人群,仿佛蝼蚁般的往上,一股优越感也油然而生。清风吹过,渐渐地与万物融为一体……

  清明——让我们缅怀先烈!

延伸阅读
节假日具有民俗文化传承的特点,在告别了难忘的重阳节时,老师一定不会忘记让我们写一篇重阳节相关的主题作文,写作文可以记录生活,文字的力量可以给我们的精神莫大的慰藉。优秀的重阳节作文应该如何书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节日作文开头(合集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01-27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节日作文600字(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2-24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节日作文500字范文(通用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12-08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华传统节日作文300字三年级下册(合集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1-30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下传统节日作文清明节(通用3篇),欢迎品鉴!
2023-11-27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华传统节日作文三百字端午节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3-11-27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春节传统节日作文(合集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3-11-27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不一样的节日作文(合集5篇),欢迎品鉴!
2023-11-27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元宵传统节日作文集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11-27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难忘的端午节日作文(合集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3-11-23
  • 推荐访问